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仍旧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重“学习效率”,轻“培养能力”,教学“越位”现象频频。纵观“形式华丽”的公开课、汇报课,教师常常极力寻求看似“对答如流”的演绎型课堂,但是,我认为上佳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是呈现教与学的原委,决不是展示教师刻意安排的结果,如此“对答如流”的“精彩教学”却与新课标要求相去甚远。语文教学应做到书读百遍,悟情感、积语感,丰阅历,善运用。
一、课内读文,悟情感,练语感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重在指导学生朗读,特别要加强语言文字的感悟、累积和应用,对于划分段落、概括段义、归纳中心只字未提,可见烦琐的课文分析决不是语文教学之本。如此,语文教师该如何进行课堂教学呢?教师的讲解、点拨、激励,应该在阅读中起“催化”的作用。语文教学,读在其中,以情感人,沉淀语感,少一些理性教条,多一些阅读情趣。
(一)熟读课文 读法多变
语文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对提高学生的理解品析课文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的内容是所有教学活动的基础,关注课文结构,在教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学龄特点和具体的文境,采用不同的阅读形式。阅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灵活多变的。有研究表明,人在用心朗读时,70%以上的神经细胞都参与了学习活动,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易于使学生进入亢奋的学习状态,进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小学一二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带读、范读,听录音读等教学方法对学生的示范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学生的学习塑造性强。通过示范性的朗读,使文中的人与物、事与理、态度与情感,言表于字里行间。可见,适宜的朗读方式,既培养了语言感知能力,又能强化学生的阅读动机,使教学收到显著效果。
(二)指导读文 质疑辨惑
默读,读之思之,思之读之,其味溢之。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把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内容,把阅读课上成了分析课,如此,讲解法——成了教师们的教法首选,因为它省时、省力且“高效”。然而,却抑制了学生的阅读欲望,至于培养阅读习惯和提升阅读水平就无从谈起了。
低年级的学生专注力不够,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大声自由读文、齐读课文,特别强调“手到、眼到、口到、心到”,即用手指着字里行间进行课文朗读。高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相对较强,他们在朗读中会不断产生质疑,默读的作用就显而易见了。默读,口未动却心不止,不会对他人的学习活动产生干扰,且形式多样,学生可以通过间读、参阅、跳读、浏览、品读、勾画、批注等方法进行阅读,阅读的速度快,给大脑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在学习五年级下册《将相和》一文时,学生的脑海中可能会产生许多疑惑:“将”是谁?“相”是谁?“将相和”因什么事不和?通过质疑课题令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进一步理清故事发展的脉络。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和探究能力,“完璧归赵”是 “将相不和”发展的开端,但为何没有引起廉颇的芥蒂?以及在秦赵两国以十五座城换和氏璧的过程中,蔺相如真的会“璧碎人亡”吗?采用默读的学习形式,使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根据故事发展的进程理解“渑池之会”使廉颇心怀不满后的种种行为,学生定当隐约感知每一个小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最终弄清“负荆请罪”背后的深意。
当然,教师应当做好课堂设疑并积极指导,挖掘课文深刻的内涵,培养其阅读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一举多得
品读课文应该领会课文意图和思想以及写作技巧,当然品读要有层次地进行。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生活阅历和知识结构还不丰盈,为顺利开展品读活动,首先必须扫清阅读的障碍,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难词等,将难理解的字词句圈画出来,养成“阅读必动笔墨”的学习习惯。
品读课文必须是字斟句酌地读,多角度地咀嚼语言文字。对于蕴意深刻的文章,指导学生品读课文背后的内容,进而拓展知识面。例如:二年级下册《最大的“书”》一课,“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呢?最大的"书"指的是什么?二年级的孩子还不能理解“岩石就是书啊!你看,这岩石一层一层的,不就想一册厚厚的书吗?”了解地质知识,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意识,普及地质科学知识,更应给学生灌输“于无字句处读书”的学习习惯。
(四)赏析课文 读出深意
在课文赏析教学中,重在整体感知课文,推敲重点内容的深意,教师应该只是引玉之砖,学生通过品味关键字词,得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在赏析课文中,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析文,①读出主旨。明确品读文章时,你读到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引导学生从整体上领会全文。②读出疑惑。指引学生读懂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布局?有何目的?教师在培养学生质疑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习作能力,体会阅读的快乐。③读出真我。学生分角色朗读,模拟人物身份、情态和语气等,让学生将自己也置身于文中,品味文中的自己,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④读出意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教师创设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意境,通过反复读文,使学生在字里行间寻找写作的中心意图。
教师应深谙自身在语文教学中仅仅是引领者、辅助者、协助者和学习者的角色,采用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
二、课外阅读,拓视野,丰阅历
语文阅读教学必要多读,侧重积累语言文化、沉淀语言情感,借助语语言情感、应用语言文字。诚然,仅有语文课内的课本阅读,显然是远远不足的,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与补充。语文基本素养是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常年累月的写作实践形成的。学生的掌握和应用语言文字能力不佳,特别是阅读能力和习作能力最为困难,究其根源就是阅读的贫瘠,以致学习的后劲乏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但在实际中,学生的生活范围小且单一,对事物的感受不深刻,再者阅读量小,其知识结构中所储存的“词条”自然也就不丰富了。吕叔湘说过,语文能力三成得益于课内,七成得益于课外。我们学生在写作文时捉襟见肘,问题就是读书不多,积累不够,当阅读量达到一定程度时,写作文必定胸中有墨,下笔成章。
当然,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如果没有拥有浓厚的阅读兴趣或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绝不是一件惬意的事。因此,阅读课外书要引导。古人语:开卷有益。课外阅读可以以诱发兴趣为前提,允许其泛泛而读,不求甚解。只要愿意打开书本阅读,定然会有收效,久之,阅读习惯也就水到渠成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应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懂得如何阅读。例如:积累好词佳句,熟咏经典篇章,勤做阅读笔记,做到读与思共,思与读随,开拓视野,丰富学生的生活阅历,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总之,语文教学,应以读之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只有实实在在地“阅”,真真切切地“读”,才能培养阅读习惯,积累语言,发展语言,领会内涵,积淀语感,达到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