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蓝燕英
[导读] 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随之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摘要: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质量随之得到了不断的提升,心理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品质进行教育,即运用教材中所蕴含的心理教育内容,有效开展心理教育活动,以此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使其今后的发展能够更加顺利。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其在将来遇到挫折时能够积极应对,同时具备良好的抗压能力和心理素质,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以下,笔者就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教育展开具体探究,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了解更多心理知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前言:心理健康教育对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同时更能够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时代的不断进步的带动下,社会竞争力随之日益激烈,人们物质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升,进而导致身心压力不断提升。对小学生来说,能够让其拥有健康的成长环境十分重要。为了使进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有效的落实,需要将其渗透在各学科教育中,以此促进学生在获取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更多心理学内容。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学科所体现出的人文性、工具性以及交际性关乎着学生的生活经历与内心体验,师生间的语言交流与思维碰撞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最好的平台。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必要性
        一方面,满足了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小学教育时期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在此阶段的学生虽然具有加强的可塑性,但发展不是很稳定。学生在享受社会进步的成果时,其心理健康也在承受着一定的考验。研究表明,青少年的犯罪比例正呈现逐年上涨的趋势,一些孩子小小年纪就已辍学,参与非法勾当,从而锒铛入狱。在小学校园中,打架斗殴、校园暴力等现象也十分常见。这些问题昭示着青少年存在着极大的心理病垢,严重阻碍着其人际交往与学习活动,阻碍其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积极承担起对学生的心理教育责任,以此影响新时代的教育提出的要求[1]。
        另一方面,满足了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有效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科任教师均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而是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并未关注学生的内心活动。长此以往,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处于缺失状态,即便学生取得了较高的成绩,其也只是机械教育下的产物。心理教育的渗透,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同时也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满足了当下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一)注重心理疏导,在疏导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经过大量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大部分小学生的情绪变化均会经历由兴奋到紧张、到平淡、再到无聊这一过程,即越到后期就约会觉得学习无聊,进而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倘若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这种心理变化,学生的情绪便会越来越低落,进而逐渐丧失学习兴趣[2]。因此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变化,防止其产生心理问题。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并将其渗透给学生,帮助其纠正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心理,以此强化学生的心理疏导。教师可以在学生否定自身能力、形成畏难情绪的时候,通过挖掘教材当中人物的坚强意识来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坚持学习。比如,课堂教学进行到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中关于《一定要争气》一课相关教学内容的时候,教师则可以着重向学生讲解童第周勇于承认自己、不敢落后、发奋图强并最终成为著名生物学家。借助类似的事例,激励学生不断上进、奋发向上,以此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第一步。
(二)注重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些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个性发展没有得到教师的尊重,其创造力与想象力受到了教师的扼杀,以至于其好奇心理受到了抑制,进而便会学无可恋。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必须充分尊重学生,使其好奇心得到满足,这样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好师益友,使教学焕发生机。教师在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应该注重让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要给予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使其主体性能够充分发挥出来。当学生能够以良好的状态参与学习活动的时候,也就是教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时机。要告诉学生自主学习的意义,告诉学生相信自己对战胜挫折的重要意义[3]。以此,所有学生均能够积极树立自信,并坚信努力才能够成功,以良好的状态参与到学习当中。
(三)注重教学评价,在教学评价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当中,教学评价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环节,同时更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正确对学生实施评价,以此不断强化学生心理水平。虽然教学评价活动是服务于学生的,但其本身是客观的。所以,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过程中必须注重一定的科学性,且为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其评价的内容与方式虽可以多样化,但一定要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比如,对于班级中哪些极度缺乏自信心的学生,教师的评价就应该以鼓励为主,要尽量挖掘学生身上的优势,并应一些激励性的语言给予其评价。如“你学习的态度十分认真!”“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表现的十分勇敢,真棒!”除此之外,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或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等,以此使学生能够树立自信心,使其创造能力得到良好的发展。
        结论:综上所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获得人格的优化。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排除万难,将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渗透在教学中,使学生能够在提升知识水平的同时,获得心理素质的有效培养。

参考文献:
[1]魏文婷.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学周刊,2020(20):165-166.
[2]张魁.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9(24):33-34.
[3]艾岷.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04):37-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