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纵观新时代教学背景,语文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对于语文阅读而言,学习字、词、句、段、篇中所包含的诸多知识,提升语文听、说、读、写、书的能力,学习语文品、悟、思、辨、赏等方法策略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实现这些教学目标呢?笔者将结合文本细读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文本细读;教学策略
基于新课程理念要求,优化阅读引导方法作为应用文本细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是初中语文教师在现代教育领域中面临的全新的研究课题。新时代的阅读引导方法需以解决传统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和不足为基本着力点,以科学的文本阅读策略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为其阅读学习打开了一扇新窗。
一、过程和思路
文本细读如何体现“细”,这是应用文本细读的核心所在,笔者认为,通过群文比较阅读可以让学生基于多样化的阅读素材细化阅读内容,从而提升语文阅读的深度和质量,为更加具体详细的进行分析,此处以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课文为文本细读素材,教学如何撰写演讲稿。
1、对比讲解,发现不同
结合《最后一次演讲》《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这几篇文章,教师可进行对比讲解,比如四篇文章的体裁虽然都是演讲稿,但写作风格有何不同?谋篇布局有何特点?以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着重分析这几篇演讲稿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基调。
2、选择视角,深入分析
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背景,许多时候,读者的阅读角度不同则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觉,以《最后一次演讲》为例,表现的是闻一多先生对李公朴先生被反动分子杀害的痛心,对反对分子罪行的无情揭露。站在不同的视角(听众、反动派、共产党)解读这篇文章,就能产生不同的效果。而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解读呢?这就要从当时的历史大背景进行思考,引导学生了解动乱时代人们反对内战的坚定决心,体现出民族大义。
3、梳理思路,整合知识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是帮助学生梳理阅读思路、内容和方法的重要工具。思维导图重在一个“导”字,而在文本细读当中,有些学生在分析文本内容的时候由于思路太多,反而会搞不清文章的特点和阅读方向,其实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现象,思维导图通过“导”而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思路和方法,能够在整合阅读内容的基础上辨析异同,体悟感情。比如阅读这四篇演讲稿,可以以“四篇演讲稿的相同点”“ 四篇演讲稿的不同点”“演讲稿的创作方法”“演讲稿的朗读技巧”为思维导图的“思维节点”, 而由节点不断延展内容,慢慢细化,从而让学生得到一条清晰明确的学习思路。
4、小组合作,拆分任务
文本细读由于阅读量较大,学生独立完成的难度也很大,为了降低学生的阅读难度,教师可以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拆分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组内合作,从而让每个学生专注于一个任务的学习,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组间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从而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成效。
二、方法和策略
1、树立训练板块意识,使“语文要素”落地
教者要做的是围绕“训练点”,力争一课一得,不能贪多求快,让训练扎扎实实,学生语文素养才能稳步提升。把握住教学的“点”。
“点”是基础、“点”是积淀,在教学中必须一一落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立足文章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参照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经验。
基于这样的思考,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有“板块意识”,即课堂中把阅读内容分解成若干个板块(比如文章的写作方式、思想主旨等等),以点带面,层层深入,展开教学过程,从而应用文本细读使“语文要素”落地。
以《黄河颂》《最后一课》为例,《黄河颂》的景色的细节描写很突出,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既写出了黄河的奔腾而下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黄河孕育中华民族生命的无限赞美;承接下文:“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直抒胸臆,歌颂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的坚强决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最后一课》的细节描写非常出彩,如:“其中有郝叟老头儿,戴着他那顶三角帽,有从前的镇长,从前的邮递员,还有些旁的人。个个看来都很忧愁。”通过描写这些人物,没有华丽的语言,但是情感的表达却是饱满,表达出每个人心底的不安和忧愁。通过以上课文的学习比较,学生就能从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深入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无论是学生今后的情感表达,还是写作提升,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树立目标导航意识,使教学评三位一体
读课标,弄清学段目标之间的层递性,对课标建立起一个清晰的认知系统。读教材,梳理学生学习目标的梯度,理解语文要素,弄清语文要素在单元、教材的中如何有序推进的。读学情,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确立基础目标和个性目标。
精准的目标、有效的活动、科学的评价,构成课堂教学的三个关键点,连成课堂的主线。学习的过程也是评价的过程,学习的“点”也是评价的“点”。
以《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音乐巨人贝多芬》、《福楼拜家的星期天》等文章为例,这样的编排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集中学习国内外的名人。《邓稼先》以展示两弹元勋邓稼先为国为民的一生为主,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巨匠的爱国精神;《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以展现闻一多先生做学问时“先做后说”“多做少说”的精神为主,引导学生感受文学家对待知识时的认真负责;《音乐巨人贝多芬》以描写失聪的音乐巨匠贝多芬坎坷而传奇的一生为主,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音乐巨人贝多芬为我们营造的艺术世界;《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以人物描写为主,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创作热情。这四篇文章的创作思路、写作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有何异同,这是教学评价的“点”,围绕这几个点进行阅读分析并评价学生的阅读成效,自然就能应用文本细读激发学生的阅读思路。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需在文本细读的辅助下才能克服传统教育短板,进一步提升语文阅读深度和质量。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新教育时代中深入分析文本细读应用方式,在现代教育理念的引导下积极优化文本群建构方案,同时树立训练板块、目标导航意识,以阅读对比和阅读评价让学生实现高效阅读。以上的分析论证虽然只是笔者的个人建议,但是仍然希望能够为各位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有效的教学帮助,不足之处还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栗莹. 浅谈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读天下(综合), 2018, 000(005):P.96-96.
[2] 孙宇. 浅析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 语文课内外, 2018, 000(033):184.
[3]王晓艳. 立足文本 注意细读——在阅读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体会[J]. 陕西教育:行政版, 2017(12):48-48.
[4]赵增梅, 张玉芹. 加强文本细读 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J]. 当代教育科学, 2019, 000(018):P.62-63.
[5]郭玉红. 强化文本细读,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基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 中国高新区, 2017(14):84.
[6]李春晓. 在文本中徜徉,在细读中品味——浅谈如何提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高效性[J]. 现代语文旬刊,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