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少数民族音乐与经典古诗词的有效融合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普应芬
[导读] 古诗词字字珠玑,一字千金,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
        摘要:古诗词字字珠玑,一字千金,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将少数民族音乐合理的运用,有效的融合,则会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能够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并且对于学生的记忆也是有很大帮助作用。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进行,尤其是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课堂中的研究,需要进行指导方法的探索与实践,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培养学生成才的重点,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的探索与分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  音乐欣赏  古诗词教学  有效融合
        引言:当今新的社会背景下,学生们对古诗词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是衡量教师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但是培养学生的少数民族音乐欣赏意识,让学生们在学习古诗词时感受到多样音乐文化的熏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特点,培养学生的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能力,来促进学生诗词文化的提高,促进教学的新发展,开拓学生们的诗词学习天赋,满足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通过少数民族音乐,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1、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共鸣
        课堂中有效的融合音乐,让诗人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此时诗词教学不再抽象枯燥,而变得具体形象,兴趣盎然。从而在精神力量、意志品德、人格魅力、灵魂情操,受到美的熏陶,收到了良好的文学欣赏效果。
        2、感受古诗词语言的优美
        浅析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传统的古诗词的教学奉行着熟读、背诵、翻译,不仅给学生带来死记硬背的枯燥和断章取义的理解,而且学生也根本没有掌握古诗词的精华,没有感受其中的美感,甚至产生了古诗词的厌恶之感。在教学中,根据诗与音乐抒情性与韵律性的相似点,选用相应的音乐作品,就能调动学生的听觉器官,用熟悉的音乐情感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但选准音乐很重要,一定要“配”,宁缺毋滥,一定要考虑到细节,要使音乐与古诗词融为一体,不能太“粗”。
        3、吟唱少数民族配乐古诗词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夜雨寄北》、《游山西村》、《观沧海》这些曲子都是古香古色的古筝曲子,很适合古文的背景音乐。这些古诗词已谱上少数民族语言歌谱,教学时,可直接使用歌曲既歌曲导入新课,通过音乐创设情境,能够渲染气氛,烘托诗境,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二、借助音乐营造课堂情景氛围,感受古诗词的美
        1、音乐是想象力的催化剂
        爱因斯坦认为,音乐是想象力、创造力、审美力的催化剂。根据音乐特定的情感内涵,再辅之以具体的文字空间,便在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之间,建立起一种能够触发的审美联系,给学生开启审美想象的通道。音乐像文学一样,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它往往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深入,因而更容易使学生激起与课文相似的想象和联想,古诗词有很强的意境美和音乐美,都能谱上曲唱成歌优美的旋律。例如《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直接引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等这些直接或间接引用古典诗词的流行歌歌词作品,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受到的感染和情操的陶冶,并使诗歌潜入心扉。
        2、结合实景产生美感
        如在欣赏《观沧海》时,插入波澜壮阔的大海,画面与歌曲情景相容,充分表现了曹操“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透出雄壮之气,显示了作者统一中原壮志胸怀。这样的课,一播放出来就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古诗词的美。


三、以唱代教、带背,增强学生的记忆
诗歌本身有一种声韵之美、情感之美,把握诗歌音乐美的最好方法就是“吟诵涵咏”。长期以来,音乐深受青少年学生喜爱,尤其是流行音乐更令学生热衷,而又因音乐旋律往往是连贯记忆的,记得旋律也就记住了词,在教学中适时加入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游山西村》古诗词时,在简单地介绍完作者、作品及课文的背景后,播放歌曲,学生马上跟唱,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性得到了提升,歌唱熟了,词也记住了,意境也领会了,一举多得。
四、着力培养少数民族音乐的欣赏????
        古诗词教学中,很多的学校认为音乐学习并没有什么重要性,对于音乐教学也只是走个形式,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欣赏更是远离课堂教学实际内容,这直接影响了很多同学的主观观念,使得有些学生不愿意在继续听课,或者根本就听不进去,这就导致了音乐教学的难以进行;有多的教师在教学中缺乏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的培养,没有健全少数民族音乐欣赏教学的机制,使得很多的学生在学习音乐的道路上失去了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欣赏学习的热爱,教学课程脱离生活实际,产生距离感。
        但是很多同学觉得少数民族音乐知识很难接近,产生这样的感觉主要是由于教师在教学中,往往缺乏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很多同学对于少数民族的音乐产生距离感,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也难以理解,不能理解到少数民族音乐中的美感,很多教师也只是自顾自的教授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知识,完全忘记了学生是否能接受,如此既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使得学生们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欣赏更加的难以深入接触。
        五、拉近古诗词与少数民族音乐间距离
??很多少数民族音乐,都具有很美的境遇与背景内涵,只是因为文化、语言等的不同,让学生们很难感受到音乐的内涵美,只是单单的感受音乐的曲调美,这就很难使得学生们深入去欣赏少数民族的音乐美。因此,教师们在教授一曲少数民族曲调时,首先要介绍该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民族特点等,让学生们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这个民族所特有的美感,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对于这个民族的音乐欣赏中,感受到他们这个民族所特有的音乐特色。
??在学唱本土少数民族歌曲《哈尼兄弟》,首先要让学生们了解哈尼族的文化特点,感受到他们豪爽热情的民族特点,才能更好的学习这篇音乐,感受音乐的背景文化之美;其次,要及时地给同学们翻译,让他们知道哈尼文化特点,让他们感受到歌词之美;然后,要给学生们介绍这篇音乐的主旨内涵,感受到音乐的内涵之美;最后,要让学生们保持一颗纯粹之心,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的纯粹之美,让欣赏少数民族音乐变得更加的容易接近,拉近学生们学习欣赏少数民族的距离感。
?  六、古诗词中培养学生们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欣赏
??1、提高学生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的兴趣
        让学生们最好的学习欣赏少数民族的方式,就是提高学生们的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的兴趣,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去学习少数民族音乐,了解少数民族文化,教师们多诱导学生们进行少数民族隐喻文化知识学习,以此来开拓学生的诗词文化知识,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的魅力。
        2、挖掘本土素材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元阳》这首歌曲时,教师们可以让学生们先自己了解这首歌曲的文化,通过试听等的方式,提高学生们的欣赏兴趣,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的热情,才能更好的促进古诗词教学中少数民族音乐欣赏的发展。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越来越注重对学生们少数民族音乐欣赏,不断地实现提高学生们学习效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多样音乐文化素养,让学生们感受到少数民族音乐的美妙之处,更好的开拓学生们音乐的不同视野,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可以充分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发展,让他们对少数民族音乐学习更加的充满乐趣,希望能够提高少数民族音乐欣赏进入古诗词课堂教学的能动性。
        总之,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合少数民族音乐,使教学难度大大降低,既能给学生带来美感,使之心驰神往,又能为再现音乐意境创设氛围,为情感交流架起桥梁,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郭德钢,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内蒙古高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18(01)。
   [2]樊祖荫,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J],中国音乐,2014(04)。
        [3]李笑珂,浅析音乐作品与古诗词的融合[J],时代文学:下半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