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学有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欧伟群
[导读] 在我国教育体制持续改革的带动下,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摘要:在我国教育体制持续改革的带动下,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已成为广大教育者关注的热点话题。发扬与传承传统文化是我国民族的一项精神追求,因此在语文教学当中,教师必要引导学生了解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进而使其自主展开学习与探究。教师应该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积极发扬并传承传统文化,使学生能够建立一定的学习观念,塑造良好的价值观、人生观。借助对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成分挖掘,带动学生自主思考,以此在增强学生想象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传统文化;策略

        前言:在中学教育阶段,语文不仅是重要的学科之一,更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关键学科,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学理论知识,还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习惯进行培养,帮助其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接触到更多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身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从而积极研究正确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知传统文化,激发其传承意识,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一、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
        首先,能够帮助学生建设思想道德。我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且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与智慧,许多经典历史事件有着重大的教育意义。基于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积极弘扬传统文化,为学生分析教材中蕴含的文化思想,使学生能够深化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长此以往,学生在文化环境的不断熏陶下,就能够形成优秀的品质道德,这对其将来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
        其次,能够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相较于小学教育来说,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内容更复杂、难度更大,这极大的增加了中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的难度性。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想要帮助学生构建坚实的语文知识基础,培养其语言运用、阅读理解以及写作等多项能力,不仅增加了教学任务,也极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形成乏味无趣的印象。通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知识,而其源自于古老的历史,再加之中学生的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因此会形成对传统文化的探究兴趣。与此之外,语文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获得审美情趣的提升,进而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
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把教材当作出发点,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想要将传统文化积极渗透在课堂教学当中,首要任务就是要熟练掌握教材中的内容,将教材作为立足点开展教学研究。在具体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积极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不断优化教学理念,细致深入的探究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从而有效梳理文化知识,提出合理的教学措施。与此同时,在实施教学引导的同时,教师还要经常和学生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并将其兴趣当作教学的拓展点,帮助其去更好的掌握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可以在发展的同时得到拓展与提升。

在充分学习知识的同时,学生也能够深入的认知传统文化,以此实现个人综合素质的发展[2]。
(二)合理拓展知识,增强学生的认识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适当的传统文化知识,并非单单只在课堂上体现。课余时间占据着学生时间的多部分,引导学生充分借助课余时间探究传统文化知识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借助课外知识拓展,能够让学生掌握很多传统文化内容,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以中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关于《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课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把《红楼梦》推荐给学生阅读,使学生借助课下时间进行自主阅读,进而能够了解更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对传统文化教师应该融入多元化文化因素,切不可太过保守,让使其与新时代的因素相结合,和世界文化互相接轨。此外,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以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方式更好的展示传统文化,可以播放传统物件的相关视频,也可以播放传统读物的音频等,以此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让其感受传统文化的学习并非是乏味无趣的,而是能够将更多注意力放在课堂上,通过与教师和学生展开合作探究,深化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弘扬传统文化
        为了响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策略的同时,应该改变陈旧的教学思想。对学生的课堂主体性给予充分的尊重,发扬学生的性格特点,通过不同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以此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以及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可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适当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促进其能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好的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从而提升学生理解能力与民族认同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了提升,且能够更好的学习知识,同时也能够树立一定的学习思想,实现学习效率的提升[3]。
        以中学语文部编版教材中关于《沁园春·雪》一课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则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借助多样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带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其能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学生可以深刻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热爱及作为领袖者的坚定信念和伟大抱负,并与其产生情感共鸣。所以,教师可启发思考并展开联想,使学生能够形成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从而增强学习热情。
结论:综上所述,我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倘若不积极传承与发扬这些传统文化,就极易被后人所遗忘。中学生有着较为活跃的性格,借助语文学科的特点与性质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成长,使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把教材当作出发点,深入探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合理拓展知识,增强学生的认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弘扬传统文化等,使传统文化能够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渗透,使其得到有效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义明.浅谈中华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策略[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6):253.
[2]罗惠萍.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地方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J].中学课程资源,2020(05):4-5+38.
[3]杨云英.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措施探讨[J].学周刊,2020(16):57-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