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性提问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马冬雪
[导读] 新课改的实施,对初中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对初中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从教学理念上进行转变,还需要在教学方式上进行创新,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必要的学习技能。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对于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有效性提问;初中语文;应用策略

        问题导学就是借助于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思考探究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以往的语文教学都是给人以“难、繁、偏、旧”的感觉,学生学习兴趣低下,而问题导学法的应用,其主要是以学生为课堂核心,在尊重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能力为主,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现阶段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提问方式太单一
        虽然有些教师能意识到问题导学对语文教学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太过于单一,依然还是采用最为传统的我问你答的方式,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根本无法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而且学生学习也是逐渐的陷入被动,学生完全感受不到思考、探究的过程,不利于学生拓展性思维的培养。
(二)问题导学中缺少合作交流
        对于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既是一种互动式的教学形式,也是一种探究式的教学方式。问题导学并不一定是以问题作为引题,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这样学生才能自主的进行思考、应用、探究。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在应用问题导学法教学时,很多时候教师注重的仅仅是学生能否掌握知识,而完全忽略了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过程,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就会陷入一种闭门造车的模式,完全没有合作性和分享意识,问题导学法实际的价值就得不到有效发挥。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价值分析
(一)增强学生感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是学生好奇心驱使下的产物,更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基础,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没有问题,很有可能就是学生对知识不感兴趣,或者是没有深入研究。所以说,问题导学法的应用,首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根本,正所谓: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在素质教育阶段,初中语文的教学借助于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学习过程,感受语文与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感悟,激发思考的能力。
(二)促进思维转换,促进知识应用实践
        在某种意义上讲,问题导学法就是让学生将问题与知识相结合,通过对问题的解决掌握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利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它对于促进学生阅读分析、语言理解等能力的养成具有显著作用。所以说,问题导学法的应用也是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挖掘语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在实践中利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形成一个“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实践探究——解决问题”的学习思路,全面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4]。
(三)构建师生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师生关系是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关键因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为合作、分享性学习创造良好的情境,有利于构建互动性的课堂。这样既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需求的了解,还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降低学生学习的陌生感,提升学生学习的欲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课堂效率。

三、有效性提问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提出问题,引导阅读。
        学生永远都是课堂的主体,在初中散文的深度学习中,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提出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让学生走进文章进行学习,感受散文的情感表达和文学魅力。


        例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要想进行深度学习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文章进行自主性的阅读,感受文章的情感表达,这样学生才能对散文进行深度的学习。所以教师可以从文章体裁、情感表达方面提问问题,引导学生分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的主旨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散文的兴趣。
(二)专题探究,拓展延伸
        对于散文的深度学习,教师要注重专题问题讨论,让学生在专题问题探究中掌握阅读、写作、情感表达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根据文章的关键词、句、段提问问题,把握好词、句、段的作用;第二,将自己置于文章中,感受作者情感。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时,文章主要是以“秋”为时间核心,以“怀念”为情感核心,以“母爱”为主题思想进行创作,教师提出问题“文章标题为何不写怀念母亲而写秋天的怀念,有何特殊用意?”,指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文章进行阅读,感受史铁生不幸的遭遇和母亲对其无微不至的照顾与鼓励,文章有这样一句话寓意深刻,即“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这句话既暗含了母亲的离世,也包含了作者内心的悲痛。文章为什么以秋为轴线进行创作,所谓秋天本是收获的季节,但对于很多人而言却是悲凉的、凄凉的秋,这一语双关,对于学生写作而言价值重大,通过这样的主题探究过程,学生认识到虽然命运不公,但是真情永在,无论是秋的悲凉,还是怀念,它都是情感的变化,只要有活着的勇气才能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三)赏析细节,强化审美
        散文是朴素的,也是美妙的,具有文字美、情感美的特点。在初中阶段进行散文的深度学习,是提升学生文学审美能力和学生知、情、意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学生感受美的过程。因此,在深度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散文细节的赏析,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
        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教师提出问题“文章中都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学生通读文章,找出拟人句、比喻句、排比句、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手法,如:“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这句话即为赏花,既有拟人,也有动静结合,写出了紫藤萝的生命动态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喜爱之情;“我只是伫立凝望……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关于生死的疑惑,关于疾病的痛楚。……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这一段为忆花,借花写自己,书写出“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这样的精细化赏析阅读,能够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与情感上的共鸣,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散文审美能力[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问题导学法的应用,既要遵循学生存在的个性化,也需要从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出发,转变教师教学的思维,尊重学生的自主性选择,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真正的掌握主动权,这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可以得到全面的发挥。而且教师还需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借助于多元化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会思维地转化,让学生在不断的探究中学习语文。
       
参考文献:
[1] 孙小明. 有效性提问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教师版), 2018, 000(009):56.
[2] 张龙. 有效性提问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教育观察(下旬), 2017, 006(003):96-97.
[3] 洪任娥. 有效性提问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教育科学(全文版):00092-00092.
[4]张燕.促进语文深度学习,提升儿童核心素养——基于碎片化学习倾向的干预和引导[J].华夏教师,2019,126(06):9-10.
[5] 姚福华. 有效性提问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中外交流, 2019, 000(001):153.
[6]刘海平. 有效性提问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 数码设计, 2017, v.6(11):139-14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