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罗兵荣
[导读] 历史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由于历史知识与学生生
        摘要:历史是初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由于历史知识与学生生活的年代相隔久远,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致力于探讨各种教学方式,利用历史故事进行历史知识讲授,能依托故事的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故事;应用对策
        历史是初中阶段开设的课程,学生刚接触历史,有一定的兴趣,但由于课程内容与理解的有偏差,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佳。历史事件本身就是以故事形式进行展示,依托真实的趣味的历史故事进行历史知识讲授,能使复杂的历史知识直观化,能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树上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历史故事在实践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1.趣味性原则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主要是由喜好决定。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要选择趣味性强的故事,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与故事主人公产生共鸣,使学生能实现长久理解和记忆。历史教材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多数以重点的只言片语描述为主,且故事情节跳动大,不利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依托教学内容将边缘化的历史故事融入进来,通过趣味性的历史故事,使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进入到历史知识学习过程中,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2.真实性原则
        教师在选择历史故事时,要遵循真实性原则,不能为了提升教学效果,随意编撰故事,或选择与历史事件不符合的故事。历史故事要有出处,要有权威性,并通过明确主题描述历史的发展进程。历史故事可以是对朝代更迭的描述,可以是英雄人物的描述,目的是通过真实的主旨明确的故事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陈述历史故事时,要通过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将故事的递进关系处理好,目的是通过清晰的逻辑、周全的思考实现故事效用的最大化。
        二、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课程导入阶段利用故事创设情境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导入环节的设计对课堂教学效果有重要影响。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利用故事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课堂后续内容。教师可以以故事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将有趣的真实的故事融入课程讲授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如在讲授《大变革时代》时,教学重点是掌握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进行故事导入:大家是否看过一部电视剧《大秦帝国之裂变》?这是一部描述秦国商鞅变法的电视剧,电视剧将商鞅的“极心无二虑,尽会不顾私”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本节课,我们要通过教材知识的学习,了解商鞅变法的春秋大变革时代。通过电视剧剧情的简单描述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又将故事与课堂教学内容进行连接,使学生在熟悉的电视剧话题中提高学习热情,进而提高课堂知识的学习效率。
        2.基础知识讲解利用故事强化记忆
        在初中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基础知识的讲授也是历史教学重点。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能提升知识结构的构建,能优化知识内容,在解决问题时进行调用。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事件,是人类过去发展进程中的事件,因年代久远,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利用历史故事进行引导,能使学生在故事分析中了解真实历史事件的发生背景及意义,进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如在讲授《春秋战国的纷争》时,教师在基础知识讲授时可以引入“尊王襄夷” “问鼎中原” “卧薪尝胆” “朝秦暮楚”“围魏救赵”的故事,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争过程中各国的策略。通过真实故事的引入,能开阔学生的视野,能丰富课堂内容,能帮助学生记忆教材相关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历史故事的戏说、细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在讲授三国鼎立知识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讲授“桃园三结义”“吕布戏貂蝉”等故事,在故事讲授结束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悬念:要想了解故事的结局,可以下次再来;老师要学历史上的说书人,将同一历史时期的多个故事分享给大家。通过故事的引入,能活跃课堂氛围,能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课堂多媒体讲授呈现故事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除了用语言呈现故事外,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故事短片的播放,以实现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如在讲授盛唐时代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李世民纳用魏征谏言的影视剧短视频,目的是为后续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讲授奠定基础,同时帮助学生了解统治者的理政思想。又如在讲授安史之乱时,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教师也可以利用短视频播放的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故事情节的展示,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4.课堂讲授结束利用故事进行收尾
        历史故事可以用于课前导入、课中讲授,还可以应用于课堂结尾。如在讲授《秦王扫六合》时,教师在课堂讲授结束时,可以利用“孟姜女哭长城”“焚书坑儒”等故事进行内容拓展,目的是让学生能客观地看待秦始皇的功德和过失。“焚书坑儒”是秦国为了统一思想进行的极端做法,最终导致了秦国的灭亡;修建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犯,是军事工程,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属于宝贵的文化遗产。通过故事,学生能了解秦始皇既是励精图治的好皇帝,同时也是残暴的封建统治者。
        总之,通过历史故事在课前、课中、课后环节的应用,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进行知识拓展。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能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能减轻知识学习的难度,能帮助学生进行反思,在体验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钟伟旗.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灵活运用分析[J].师道·教研,2020,(6):205.
        [2]王碧霞.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J].考试周刊,2020,(43):145-146.
        [3]刘金群.巧用历史故事,提升初中历史教学效率[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20,14(13):48.
        [4]文金花.简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资讯,2020,18(12):169,1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