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拓展延伸的策略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杨曼
[导读]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拓展延伸策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已
       摘要: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拓展延伸策略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已经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通过拓展可以帮助学生丰富语文知识,提高文学素养,拓宽学生视野,引导学生把学习的目光由书本向课外扩散,拓展延伸应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中学语文;拓展延伸;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理论下的初中语文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的教育改革,在此背景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拓展延伸策略,也成为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教师要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整合资源,在语文的浩渺世界里畅快遨游,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通过拓展延伸策略,实现学生用有限的课内知识完成对无限文学世界的探索与研究。
一、拓展书本内容、丰富知识体系
        在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书本的实际内容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延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内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实现知识的内化,更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语文的思维体系,通过对知识的积累,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教师在讲解一些著名篇章时,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名人名篇的写作历史与创作背景;对一些小说类的文章,需要帮助学生具体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与性格特点,并对故事的情节结构和叙事方法作出详细解释;对于一些优美的散文,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散文的描写方式,深化散文的主题思想。        例如在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个性都十分鲜明,让所有读者在阅读过后都会对人物产生强烈的共鸣。以《藤野先生》这篇文章为例,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时一定要详细交代文章的写作背景:是为鲁迅先生回忆在日本留学期间的恩师所写的一篇文章,其中对藤野先生的性格进行了深度的刻画,在那个民族斗争日益严峻的年代里,藤野先生不仅没有民族偏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中国留学生,更是在治学中充满了严谨的工作态度,正直且富有责任感,通过鲁迅先生的描写,可以让读者真实感受到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此文章收录在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教师也可由此把课内知识拓展到课外,让学生分析此散文集中的人物特点:藤野先生的正直严谨、没有民族偏见、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长妈妈朴实善良,但却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而愚昧麻木;范爱农作为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但是一生却痛苦悲凉,既无法做到对黑暗社会的妥协,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结局十分凄惨;通过鲁迅先生对父亲的描述,我们可知父亲是一位即严厉又慈祥的父亲,鲁迅先生被父亲被庸医治死,一直怀有深深的内疚之情,表达出了鲁迅先生对其父亲的深刻感情。由课文“藤野先生”有针对性的引出“朝花夕拾”这本散文集,帮助学生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二、丰富课堂、深化主题
        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教师在实际讲解时,可以为学生拓展一些同类主题文章,帮助学生进行对比思考,也可以由老师提供或者学生自主搜集文章的历史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进而完成对主题的深化。


        例如,教师在讲解《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时,这篇文章节选自海伦.凯勒的《假如再给我三天光明》,文章主要讲述了安妮.莎莉文对海伦凯勒一生的重要影响。安妮.莎莉文老师通过她细腻的情感激发了海伦.凯勒对学习的无限欲望,从而开启了海伦.凯勒对知识的无限探索,同时文章中也表达出了一种积极乐观、永不服输的精神,充表达出了“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精神境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内容拓展到“假如再给我三天光明”这一文章中,通过通读文章的全部内容,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海伦.凯勒对安妮.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与敬爱,同时也可帮助学生建立克服困难的勇气,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永不服输、永不言败。同时教师也可适当的引入一些身残志坚的经典案例,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课文主题,通过对课堂内容的不断丰富与拓展,从而在实践中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升。
三、多读、多写、多运用
        想提高中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就一定要教会学生多读书、多写作、多运用。教师要在课堂的实际教学中,通过对课文的深度讲解,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技巧与写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拓展训练:可以是以春天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也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与春天有关的诗歌,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学习。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有大量描写春天的诗句:“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等[1],学生在对古典诗词进行整理的过程中,必然会对春天有了不一样的感悟与理解,在学习朱自清的这篇文章时,就可以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情。通过多读书,来完成对文学知识的积累;当素材积累到一定程度,学生就会下笔如有神,实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从而实现学生的阅读与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结合课外知识,开阔视野
        中国的文学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已经形成了一个广阔的知识体系,语文又与生活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学语文的实际教学中,帮助学生把课内的知识延展到课外的生活中,为学生提供一个更为广阔的探索空间,从而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世界观。
        例如教师在讲解《诫子书》这篇文章时,要教会学生领悟到父亲的谆谆善诱:修身养性、齐家治国,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2],深刻的表达出了一位慈父对儿子的殷勤期盼。通过对此篇文言文的学习,要教会学生在生活中懂得父母、理解他们的辛苦与不易,明白他们的期待与愿望。同时也可开展以“父母的期待”为主题的班会活动,让学生充分理解真情的含义,从而实现课内课外的有效结合,不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中国文学博大精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的帮助学生拓展延伸知识体系,实现多学科知识的灵活运用,引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用。并在课堂上尽量为学生搜集素材,可以通过其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地理环境等多角度帮助学生丰富知识体系,深化课文主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进而深入的对中国文化进行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周丽玲. 论语文教学拓展延伸中对教材文本的“二次开发”[D].苏州大学,2013.
[2]孙思睿. 初中语文课堂拓展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