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以及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戏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其不仅能够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扮演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角色,还有着极其独特的教育性,而将其合理引入到中职聋生的语文教学之中,能够激发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文章首先对教育戏剧的基本概述加以明确;其次,对教育戏剧对中职聋生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展开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教育戏剧在中职聋生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措施,以求能够进一步帮助中职聋生提升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并帮助其建立更加健康的心理环境。
关键词:教育戏剧;中职聋生;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引言:中职聋生因听力缺陷,无法运用有声语言,其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远弱于同龄健全学生,但其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强,擅长形象思维,视觉敏锐,善于观察,乐于表演,直观感受力强,语文阅读不喜欢读很长的文章,而喜欢看“手语”等视觉资料。因此,语文教学围绕 “视觉代偿,以生为本”(即用视觉功能代替补偿听觉的缺失,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积极引入教育戏剧,选取契合聋生认知特点的方法展开教学,以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能力、积累语言材料、形成语言经验,提升学生与健全人沟通的自信,增强其社会适应性。
一、教育戏剧的基本概述
教育戏剧,其基本概念来源于英国的TIE以及DIE,主要是采用戏剧的手段,来优化整体课堂教学的实际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引入戏剧元素来作为基本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并将其应用在教学目标以及教学科目当中,从而让学生在角色扮演、即兴扮演以及情景设置的过程当中,共同探讨教学内容的深刻含义,进一步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1]。
相对与传统意义上的戏剧艺术教育,教育戏剧拥有着独特的教育特性,其教育性首先体现在实践性中,在诞生之初,教育戏剧就已经拥有了明显的实践性质,通过戏剧实践学习,来进一步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热情;其次,体现在过程性上,世界中其他国家的教育学者,通常将其称为过程戏剧或是透视戏剧,其中戏剧的元素策略,一般与学生的表达交流、团队意识以及情感想象等多方面因素连接在一起,并且教育戏剧的主要重点,并非在于表演之上,而是表演的过程以及形式上,使得学生能够在参与过程中认真思考教育的主要内涵;最后,还体现在反思性上,而这其中的反思,主要是强调学生为主体,教育者为辅助的反思行为。
二、教育戏剧对语文教学产生的影响
(一)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语文学科,本身就具有着极强的综合性,每一本教材当中都蕴含了十分广泛的知识,并且与其他学科还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当前,大多数语文教师已经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教学的融合性,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绘画、书法等内容进行有效融合,在帮助学生明确语文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而,这些形式对于教师以及学生的要求十分之高,部分学生仅仅只是对其中一个方面有所涉猎,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够展现出优异的表现效果。但是教育戏剧的形式,为中职聋生敞开了大门,其并不需要学生提前进行专业学习,只需要在表演时明确具体规则,再通过教师的重点设计,就能够使得学生在角色扮演以及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相应语文知识[2]。
(二)消除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
传统语文教学,通常都是系统地对教材文章加以学习,并由教师提出相关问题,学生被动进行解答的方式作为主要教学方法。这种枯燥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从本质上来看,完全是因为学生无法在语文课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思想落脚点,从而很难与作者产生共鸣。这就使得相关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语文教学不应当只注重教会学生死板的理论知识,更要将其与实际生活有效结合,并积极融入美术等其他学科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更好的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然而,如果教师无法把握学科融合的使用方式,就会与语文教学的基本意义背道而驰。
因此,更需要积极引入教学戏剧教学模式,从而有效解决目前传统语文教学方式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三、教育戏剧在中职聋生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措施
(一)将语文教学知识设置为具体情境
教育戏剧的主要策略,就是展开情景学习,将中职聋生置于一个特定的教学情景当中,并通过不断的沟通交流以及协调互动,帮助其走出因听力障碍造成的困惑,使得中职聋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探索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以及意义,从而进一步促进参与者与环境之间的具体联系,顺利展开基于教育戏剧活动的语文教学。例如:在《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文内容进行学习时,教师根据精心设计出问题来建立起相应的戏剧情景,使得中职聋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故事当中,通过情景化的问题,比如谁是故事中的主角?在什么地方发生的?发生了什么事?从而逐步建立起一种可感知的情景,进一步明确时空边界,使得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沉浸在其中。同时,教师可以喊学生分组扮演文章中的“我”,并以第一视角来讲述出“我”遇到的困难和当时的心情,通过学生自身的角色扮演,能够进一步引起中职聋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使其能够瞬间理解并融入到教材内容所描述的情景当中。将语文教学知识设置为情景,不仅能够体现出以过程为重点的教学理念,还能够实现课堂主体的转变,进一步将语文知识转变为实际情景,使得中职聋生能够充分体会到作者笔下人物的人生体验,并积极教学内容与戏剧教学法融合,从而让中职聋生感受到更加高效的学习体验。
(二)让读者化身为角色
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经常会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来让中职聋生更好的体会教材中角色的真情实感。其实,这种教学方式已经涉及到了教育戏剧中角色扮演的方法,将读者转变为角色,这不仅是一种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挑战,也是引导中职聋生完全融入到教学情景的关键所在,使得中职聋生能够与教学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共鸣,在这种安全、假定的教学情境中,让中职聋生能够不断反观自我、认识自我,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进行自我肯定,起到自主成长的效果。采用教育戏剧的方式,来让读者转变为角色,首先就要对教材内容涉及到的角色展开深入研究,每一个物体,都有着三个不同维度,分别是高度、深度以及宽度。除此以外,人类同样拥有着三个不同维度,分别是社会、心理以及生理,如果不能够充分了解这些维度,就无法引导中职聋生对一个角色进行评价。例如《一张诊断书》中的主角,教师应当引导聋生对林巧稚医生外貌、神态、语言、动作展开深入分析后,从而让中职聋生体会到林巧稚是一位医术精湛、救死扶伤、仁爱正直、品格高尚的医生,从而为后续教学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而另一种做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实施角色扮演,例如:在学习《塞翁失马》这篇课文时,部分聋生对于文本中“福祸可以转化”难以理解,而选择聋生扮演的塞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扮演的邻居幸灾乐祸,这样就能够引导聋生积极去思考角色间的关系,从而使得聋生切实理解“福祸可以转化”这一深层意蕴;特别是在表演过程之中,通过不断的彩排以及调试,从而准确把握人物情感的最佳表现角度,帮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刻思考[3]。
结论:戏剧作为一种将现实生活提炼为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帮助聋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纠正聋生因听力丧失而造成的认知偏差,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入教育戏剧模式,能够让中职聋生增强其对于语文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以获得丰富的情感、社会体验,从而更好的促进中职聋生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邱芳菲,周佳.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育戏剧实践研究[J].课程教学研究,2020(05):79-88.
[2]谢旭慧,谢旭华.教育戏剧视域下的中小学语文“情境演诵”教学范式探析[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5):72-77+100.
[3]林存富.教育戏剧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9(05):81-84.
作者简介
徐理,女,汉族,籍贯:湖南长沙,生于:198304,工作单位:湖南省特教中等专业学校,单位省市: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中意二路830号,单位邮编:410119职称:讲师,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盲生,聋生,肢体残疾学生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