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语文教学中传承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卫凌
[导读] 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摘要】少数民族语言是少数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少数民族特有的音乐是区别少数民族不同地域习俗文化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少数民族受汉语影响较大。传统民族的音乐运用在实际使用的关注度在攀升,对民族音乐及民族语言的文字重视是必要的。把本土民族音乐传承于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是一次文化传承的创举,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积淀的保护。用民族音乐传唱古诗词让经典古诗词咏流传,为开创边疆地区民族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新领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关键词】民族音乐;古诗;传唱;创新;
        哀牢山地处南部边陲的元阳,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环境较为局限。在信息时代迅速发展的今天,因交通的便利、智能工具使用的普及、民族本土语言被汉化,人们的交流除年长者外不再以单纯固有的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与沟通;又一原因为生活长年累月背井离乡在外务工,孩子随父母在沿海发达地区打工很少回家,因此孩子接触新的语言及新事物较快,为迎合地方交流环境,孩子们字正腔圆的流利普通话,不仅拉近身处异乡的民族孩子与内地孩子的距离,而且他们一起生活、一起学习没有了任何的障碍。因此,民族的孩子对自己本民族语言、音乐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不会讲本民族话;对自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不了解、不知道的现象比例人数在不断增多,本民族语言的使用现象令人堪忧,本民族音乐流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让民族学生不忘记自己的民族音乐,让民族学生对自己的民族音乐有所传承,我校初中部语文课题组,把本土民族音乐运用到语文古诗词教学中,不仅是一次教学的大胆创新,更是一次文化传承的“改革”。
        一、民族音乐传承与时俱进  
        元阳是边六县中人数最多的边疆县。以哈、彝、傣、苗、瑶等居住县,其中以哈、彝、两民族人数为主的边疆地区,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民族不断的融合,人们的衣、食、住、行都逐渐被汉化,年轻人听不懂本民族语言,喜欢流行歌曲对青春偶像了如指掌,但对本民族的音乐文化兴趣度减弱,本土音乐面临着时尚流行音乐的冲击。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视与关注被汉语词汇的替代。增进了人们与外界的交流。少数民族的母语在无意识中被忽视,新的信息时代丰富了人们汉化的环境。又因汉族学生居多语言交流存在较大困难或是无法完整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尤其青少年使用本民族语言交际能力的现象下降。电视、手机、电脑等互联网工具的普及,与不同文化习俗的人交流对老人来说只是一种新语言的接触,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却构成对本民族的母语不被重视的冲击。他们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汉语的表达,在这样的常见现象的状况矛盾之下,本民族音乐的保护与继承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传承本民族文化,熟悉本民族的传统习俗。牢记本民族的文字,说本民族语言,喜爱本民族独有的音乐,对继承与发扬本民族文化舍本民族之糟粕,学习汉文化精华对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都应有自己的取向。是非判断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极为有利的。应重视民族音乐,应关注民族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对汉语的借词中学习新的语言,在对本民族音乐的掌握中,丰富拓宽自己的精神世界为自己的民族而骄傲,留住自己民族的根文化对本民族的文化也是一种交代。双语交流成为一种日常。提高了交流效率,节省了交流成本。为民族的音乐大融合而努力。
 二、民族音乐传承的文化意蕴
        一次身临其境的录播课聆听,感受最为深刻的是在熟悉的彝族乐器悠扬的旋律中。学生再次用纯正的彝族语言传唱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一首借十中意象抒发孤寂的羁旅愁思之苦的散曲,一个踽踽独行的游子形象拉近了读者与诗作的距离,时间不再是人们对远古文化了解的枷锁,是教学创新的理念把空间与时间的距离定格在人们的久久思索中。把经典的千古绝唱的古诗词用本土语言传唱,既有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对话,又有被古文化陶醉的空籁之感。传唱经典把经典咏流传,《观沧海》有诗人跃马扬鞭,登山观海而触景生情的壮丽诗词、《游山西村》有诗人把秀丽的山村自然风光与淳朴的村民习俗和谐的画面,优美的意境和恬淡的格调。再次以地方特有的文化形式而加以传承,学习古诗词是鉴赏古文化的美,经典咏流传是为再现古诗词创作的文化底蕴与内涵,创新教学为的是培养学生的多种方式与渠道的对本民族文化的爱好、传承。
        元阳全属哈尼彝族自治县,民族文化、民族的习俗的蜕变是一部发展的活史书,传承本民族的文化,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学科兴趣,不仅在于教师传授知识的多少,还在于教师传授的形式。

打开语文学科教学的新视野,创新语文的新天地,我校的初中语文课题组对《本土音乐走进民族地区初中语文古诗词诵读课堂的运用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利用课余时间走访民间艺人收集民族音乐,杨绍勇,仅30来岁,但是他对本土音乐有着很深的造诣,他精通彝语、哈尼语等少数民族语言,把古诗词译为现代文再意译为地方民族语言并谱上具有地方特色的旋律的古诗词,展现在课堂,新的教学形式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有增无减,学生对古诗词的背诵能力也得到增强。语文教学尤其对边疆的孩子而言,有很大的难度,但是本土音乐诵读古诗词开启了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本土音乐是民族的魂,在国家、社会团体以不同学生展示各个民族的文化,树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育学生热爱、敬重自己的民族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
        三、民族音乐传承的前景宽广
        传承民族古文化,是为铭记在艰苦岁月历史长河中创造不朽文化的前辈。传承民族文化,是让民族的孩子为自己的文化源远树立敬畏情怀,民族文化因它的灿烂辉煌被世界属目,四方游客纷至沓来瞻仰边疆独特风土人文文化,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在民族音乐的这片沃土枝繁叶茂,民族音乐走进语文课堂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新局面,新形势的推陈出新的新教学是发展的教育赋予的,是语文教师的自我提高与改变势在必行而决定的。尝试古诗词的新的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习惯,开创本土音乐走进语文教学课堂,增强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积累,丰富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
        闭着眼睛听着熟悉的古诗词已把人带到遥远的古代,古诗词中所流露的深邃之情,借意象表达意境的空灵,旋律的天籁在空旷的视野此起彼伏那余音不绝,如绕梁三日的陶醉是言语所不能表达的。听《夜雨寄北》那哀伤凄婉的思念无奈令人牵肠,听《天净沙秋思》游子对家人的思念,在民族乐器的音符跳动中的萧瑟情感。每期的《经典咏流传》都令人期待,古诗词吟唱教学的意义,在于打开边疆地区初中语文教学的又一新途径,古诗词的以往教学仅以熟读成诵为主,教师的教学敏感性是教师自身知识予情感的有机结合。“和诗以歌,歌以咏诗”符合地方多样化的教学,传承古诗词的经典内涵,利用民族的文化优势,发挥本土地区的以多元化元素的加入,使具有地方特点的民族文化世代流传。
四、民族音乐传承的教学前景
        汉语影响既带来挑战,也存在机遇。对世界文化多样性而言,对语言文化的保护造成压力。积极有意识的传承和保护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加强自身的学习,在国家重视民族文化的保护环境下,学校进行的语文课堂教学拓展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语文课堂组的教师各司其职,配合默契为课题的申报、准备、结题都在忙碌着,教学的创新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在时代发展的步伐中,语文学科的特殊性质与时代的发展休戚与共。在跟上时代的教学要求中,因地制宜的开创独树一帜的教学风格且寓教于乐,做到保留本民族特有的,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再以新颖的方式把古诗词文化与民族音乐相碰撞,迸溅出的将是四溅的火花。
        学生以简单的方式学会了古诗词,又以快捷的方式记住了自己本民族的音乐旋律并且爱不释手。教师的目的就是使学生快乐的学习,把古诗词与本土音乐相融合是成功的教学尝试,为古诗词的前景开拓了广阔的天空。前景一片美好不仅传承了文化也完成了历史与现代的交替,文化的历史长河在生生不息的流淌,教学不止步,创新不停止,古诗词的教学会愈加的更上一层楼。
        随着不同名师工作室头衔的出现,教师角色称呼的评定,教学创新别具一格的今天,“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作为语文教师的任务是任重而道远的,做一名知识的修行者,不断探究,不断思索在人才辈出的岗位上,层出不穷的优秀学科教师将会把教学的推陈出新为使命而努力着。新鲜出炉的烤点是诱人的更是色香味俱全的甜点,古诗词的新教学方式将会呼之欲出,以全新的传授方式教学语文,语文学科的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求木之长春,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民族的灵魂。传承民族文化精髓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的十字路口,日新月异的现代文化,创新教学新局面是教师的主打战场。继承祖先的智慧、保留传统文化将古文化与新时代结合,本土音乐走进古诗词语文教学虽说是雏形也是新时代的文化感召,弘扬传统文化“和歌以诗”创意的教学理念符合时代的要求。“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少数民族文化因时代的进步而被关在,因借词的现象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融合将与时代的发展需求一致,用本土民族的音乐传唱,用本土民族的音乐教学语文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继承。空灵的语言,深远的意象,开阔的意境古诗词时代的最强音,隔着时空的对话被吉克隽逸的声音展现的淋漓尽致,翻唱的古诗词以不同的方式被人们记住;是因为它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本土音乐走进古诗词不如经典咏流传般被人们接受或是采纳,但是在少数民族学生占多数的学校,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民族音乐与古诗词的教学在理解、把握、赏析、方面将是不可或缺的新的教学新尝试。
参考文献:
[1]云南省元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元阳县志[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2
[2]云南省元阳县志编纂委员会.元阳县志[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