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的规则教育 —由新冠疫情想到的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潘秀丽
[导读] 今年的春节,由于新冠病毒的侵袭,一场空前的突如其来的
       摘要:今年的春节,由于新冠病毒的侵袭,一场空前的突如其来的遭遇战在全国多个省市打响。学校纷纷停课采用线上教学的方式来应对此次危机,本文主要探讨了由新冠病毒带来的对幼儿规则的教育。
        关键词:新冠病毒;幼儿;规则教育
        灾厄俏无声息地降临在中国人身上,而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的人们,曾一度陷入无尽的恐慌之中,但很快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一场抗击新关病毒的阻击战在全国各地展开,每个中国人都成了一位战士。疫情当前,无论什么人,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环卫工人……84岁的钟南山老先生,李兰娟院士,以及无数的医务工作者在湖北武汉前线与冠状病毒作殊死搏斗,有的义务工作者由于连续工作累倒在手术室,有的甚至感染病毒,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无数防控人员和志愿者,牺牲了和家人团聚的时间,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在寒冬腊月里,在没有任何保护设施的室外,守护着人民群众的安全,尽职尽责,保一方平安。
        与此同时,有的人却无视规则,在疫情这面“照妖镜”下,露出了“皮袍”下的真相,彻底暴露了其规则意识淡薄的本来面目。如故意隐瞒来自疫区行程不报,传播疾病;有在小区封闭时强行外出,嚣张跋扈,强闯封锁区;不听劝阻,无视通告,我行我素,家庭聚会,串门聊天,导致多人传染发病的现象等等。无视规则的案例不仅是给自己脸上抹黑,也浪费了当地政府宝贵的行政资源,更付出了相应的代价:因涉嫌阻碍执行公务,轻者受到批评教育,行政拘留处罚;重者受到刑事处罚,刑法处罚。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在儿童社会化这一概念中,3~6岁是孩子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性重要时期。新的纲要提出,在幼儿期老师要帮助孩子从小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中的各项常规,从而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一、幼儿规则养成的深远意义
        1.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自觉性。如果幼儿时期没有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不仅生活上自理能力差,还容易犯错,并且易和他人发生冲突纠纷。
        2.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社交能力。孩子们之间往往经常是因为不守规则,互不忍让,而产生误会,发生纠纷,从而影响到孩子之间的社交能力。幼儿期孩子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对调解孩子的社交能力有一定帮助。
        3.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人格。孩子遵守规则,可以让他更加懂礼貌、讲文明,也知道怎样去尊重他人,且更懂得如何正确的看待自己。
        4.有利于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促进身体的健康成长。
        5.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形成他们良好的品质。


        二、幼儿规则养成的首要任务——规则意识
        培养孩子遵守规则,首先要让孩子有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个体对社会行为准则的自我认识和体验。三至六岁的幼儿正处在规则意识的萌芽期,对是非的观念很模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非常明显,因此该年龄阶段是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经过了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是儿童逐渐对成人制定的规则认同、接纳并最终内化。这个定义的重点是在于: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对规则的认同、接纳,直至最终的内化。在孩子们对规则内化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过程是他们内心的活动,是否要遵守规则方面可能有很多想法和感受,那就是:我为什么要遵守规则呢?如果遵守规则,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价值?
        三、幼儿规则养成的科学方法——游戏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生活之一,在游戏中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培养的,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老师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心理需要,在最原则最必要最具有可能持续发展的层面上,制定出适合幼儿能力和心区兴趣特点的规则,并坚持加以强化。在游戏中,首先要让幼儿体会到规则的重要性,并且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从而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学习规则,积极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幼儿规则意识在游戏环节中的渗透,让幼儿的规则意识得到培养,良好的行为得到完善,这就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如区角餐厅是孩子们最爱参与的角色游戏,在进行游戏之前,先让他们讨论:
        1.要不要定规则?(没规则就会太乱,参与的人多,角色没法分配,有的角色没有人去饰演等等)
        2.制定什么规则?(老板需要做什么,服务员做什么,大厨做什么,甜品师、面点师傅做什么……)
        3.来就餐,又该如何做一个懂礼貌,讲文明的小客人?幼儿了解了规则的重要性之后,一起讨论制定规则。在制定规则时,符合孩子年龄发展规律,从幼儿生活习惯和社交习惯开始,不能太多,规则要直观、形象化(简单的文字和图案结合,贴在进区处),保持一致性,并在游戏时提醒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促使规则意识在游戏环节中的渗透,老师对孩子的行为有回应,让孩子意识到这些行为的价值并且自己做起来熟练之后,就能成为自律的行为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得到培养,良好的行为就可以得到完善。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则,孩子们就容易为所欲为,不遵守纪律,不懂得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对的还是错的。这无疑会阻止孩子成长,没有规矩的自由不叫自由而是放肆,有规矩的自由则叫做活泼,规矩和爱本来就是统一的。孔子说:“行己由耻”。告诉我们:一个人做事,自己认为可耻的就不应该做。朱熹说:“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孔子和朱熹的话,要求人要只知廉耻,懂荣辱,有所为有所不为。每个公民都要加强起码的是非对错判断和规则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自觉做到有行及此,养成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