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度和素质教育的社会性普及,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在小学教育阶段也越来越重要。数学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逻辑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不仅关乎数学科目的教学质量,也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要能力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在小学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强调数学计算的重要性,重视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和锻炼,通过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进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本文主要介绍了小学数学计算能力与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核心素养要求下,小学数学计算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引言:核心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是新课程要求下的重要内容,不仅是对传统教育目标和教学方式的颠覆,也推动了现代教育水平和素质教育的全面长足发展。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重在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其中数学计算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存能力。因此,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当更注重数学能力和培养,教师需要结合数学课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采用灵活创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核心素养水平。
一、数学计算能力在小学核心素养中的体现
数学计算能力是小学核心素养水平的一种体现,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贯穿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的全过程,是保证学生在后续数学领域中学习的重要基础。其实早在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关于小学数学这一科目就已经提出了要求:数学计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数学法则和运算规律正确地进行计算的能力[1]。培养数学计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运算原理,寻找运算途径解决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数学计算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运算知识的基石,是进行数学学习的基础能力,也是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方式之一。而这,也正是核心素养的体现。
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数学计算的教学,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全面提高核心素养教育水平。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探究
(一)明确教学目标,营造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核心素养要求下,要培养锻炼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首先,教师需要分析课程改革的教育目标,坚持核心素养的教育新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不符合学生学习和成长规律的部分,融入新教学目标和教育理念的优秀内容,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从而提高数学计算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数学属于基本技能的学习,新课改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础技能的操作步骤,还要能理解基本技能的操作原理。因此,在进行数学计算能力的教学中,学生不仅需要学会数学计算,还要能理解数学计算原理,能够独立完成数学运算,解决实际问题[2]。
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加减》的内容的学习时,教师首先需要明确,加减运算既是数学学习的开端,也是现实生活中使用最广泛的技能之一,要求学生必须牢牢掌握其运算规律,并且能够独立运用加减运算处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其次,教师根据课本知识来规划教学进度,首先进行加减运算法则的讲解,让学生在第一时间能够了解数学计算是有一定的法则和规律的,然后按照课本案例进行运算例题讲解,并根据课本案例延伸到现实实际中。
比如教师提问:妈妈带着你去水果店买水果,妈妈挑了一个西瓜,你选了两个苹果和四只香蕉,那么你们一起买了几种水果?然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得出正确答案。
(二)创新教学方式,激发数学计算能力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注重抽象逻辑思考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绝大数偏向数理运算和理解,略显枯燥,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比如在基础知识的讲解中多引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教学工具上多以电子教案、多媒体技术、微课视频等进行,从而激发学生对数理运算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计算能力的学习效果,提高数学的学科素养。
例如在进行五年级数学《倍数与因数》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以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提问:你去水果店买水果,梨子5块钱一斤,苹果4块钱一斤,你买了3斤梨和两斤苹果,老板说一共25块钱,老板算的是对的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运算,一共应当是5*3+4*2=23块钱,老板说的不对,所以我们应当纠正老板的说法。然后从这个问题延伸出来,5*3=15和4*2=8,其中15和8是倍数,5和3、4和2分别是15和8的因数,从而得出倍数和因数之间的关系。
(三)丰富数学教学内容,增强数学计算的实用性
数学计算是为实用服务的,学生不仅要学会数学计算,还要学会在现实生活中灵活的运用计算能力。教师在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教学内容进行丰富,从实际出发,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对数学的现实认知,增强数学计算能力的实际使用价值和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实际使用能力,真正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3]。
例如在进行四年级数学《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学习时,教师在介绍过小数的特征和小数存在的意义之后,开始进行小数加减法计算的教学过程。以学生的身高为例,根据计量单位的不同,身高的显示是不同的,比如1.5米等于150厘米,那么如果都以米为单位,同学们的身高都是多少呢?和同桌的身高相比,自己是比同桌的身高差了多少呢?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并得出计算结果。基于之前整数加减法的计算基础,在进行简单小数的加减运算时,学生们的理解效率都很高,这时,教师可以提高难度,引入复杂多位小数的运算,丰富课堂教学,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并展开实际运算操作和锻炼。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深化教育改革,促进小学核心素养教育,小学数学教师应当重视核心素养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加强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建设和培养。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课本内容为教学基础,整合教学资源,加强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提高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教育。
参考文献
[1] 钱雯.新课改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4):278.
[2] 张金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科技资讯,2020,18(09):190-191.
[3] 单德昌.新课改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0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