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问,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曾兵1 徐建英2
[导读]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
        课堂提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它不仅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更是一种精彩的教学艺术,设计得好,应用得当,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都有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及教研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部分教师课堂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把握提问时机;提出的问题不够精准;缺乏提问的艺术、和技巧;或者提出的问题价值不高;缺乏对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导致课堂“低效提问”的现象时常出现。
        因些,教师要注意研究提问的技巧,思考如何提出激动人心的、开放式的问题,帮助学生提出批判性的问题,教会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打造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的课堂。
        下面结合数学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问在有疑时,问在关键处。
        问题不是越多越好,过于频繁地提问,只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疲于应对。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教师课前一定要设计好。若能在恰当的时机和火候提问,能够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它能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保证思维质量、提高教学效果等。在提问后教师应注意停顿一会儿,让学生有一定的思考时间。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变化:学生的应答兴趣就会加大,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回答会更完整、更准确、更精彩,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也明显增强。课堂教学中教师较好地把握了提问的时机,紧紧围绕问题,组织了相应的活动,且保证每个环节的活动有足够的时间,学生就能充分地探究和交流,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如长方形的认识教学:
        师:好!同学们都认识了长方体,那你能用橡皮泥做出一个长方体吗? (生动手做,并展示、汇报和交流)
        师:大家的长方体作品真漂亮。(出示一长方体框架)这是一长方体框架,你们有本事,也能把它给做出来吗? (生动手做,并展示、交流。)
         师: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刚才用了几根小棒,用这些小棒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几个点呢? (生汇报交流,师板书棱的有关特征。)
         师:冬天到了,你能象老师这样,给框架穿上衣服吗?(出示一个用纸做面,包好了的长方体)想想看,应用剪刀剪出怎样的纸片? (生操作、汇报、交流)
        师:刚才剪出的纸片又有什么特点呢?
         把提问放在学生的充分观察与体验后,认识的深度是不一样的,参与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留下的印象更是不一样的。
         二、关注问题的思维含量和难易程度。
        教师必须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多做提问设计的思考,并以此作为问题设计的依据,使设计的问题既简明准确,又能突出重难点。在关键性的问题和小结性的问题设计上更要斟字酌句、反复推敲。另外,课堂提问还必须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精彩来,问出实效来。一是要把握问题的难易,做到适合适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问题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尽量设计让学生“跳一跳能够着”的问题。二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抓住数学知识的关键(重点、难点)与本质,运用归纳和综合方法,尽可能设计容量大、定位准的问题, 避免问题过于繁琐、直白、密集,以提高学生思维的密度与效度,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的目的。
如《三角形的面积》教学:
师:今天咱们一起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大家手上都有三角形的纸片,
你们能想办法求出它的面积吗?
        提示:
        1、 我们原来学过哪些求面积的方法,它对我们有帮助吗?
        2、 我们原来学过哪些图形的面积,它对我们有帮助吗?
        3、 今天我们还可以想出哪些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
        ……
        教师的提问,但并没禁锢学生思维,明确告诉学生要如何做,而是根据学生已有认知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的方向,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数学学习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遵照指令进行程序操作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地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学生需要的,不是去复制别人的数学,而是去建构自己的数学。教师的提问中对问题的难度和精准度把握尤为重要。
        三、要处理好“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同时还要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的预设,应该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我们应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实现课堂“生成问题” 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发挥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如《求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教学:
        出示情境图,问:草地上有9只白兔,5只黑兔,白兔比黑兔多几只?
        师:谁知道多几只?    生:多4只。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    生1:5只再加上4只就是9只了。
        生2:从9里面去掉5,就剩4了。   
        师:如果要列成算式,该怎样写呢?   生1:9-5=4     生2:5+4=9
        师:如果换成6只白兔与12只黑兔呢?     生:12-6=6
        师:如果是3朵黄花与8朵红花呢?        生:8-3=5
        师:你们自己也能改换一下数字和东西吗? 生:……
        师:做了这些题目后,有什么体会吗?
        教学中积极关注孩子们的认知现实,摈弃那些人为的“烦琐分析”,让数学回归本真与简单,以学定教,因势利导,尊重每一个孩子的思考成果,有价值的数学一定能够给孩子们带来信心与乐趣的。
        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活性。我们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对课堂提问的价值与作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勤思考、多分析、勤学习、多钻研,努力优化课堂提问,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课堂提问,才能更好地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问”活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愿通过我们有技巧的提问,点燃学生头脑中的那盏灯!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