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与发展,使得广大教育工作者加强了对数学教学的重视,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皆在提高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但是就小学数学教学来讲,教师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所影响,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呆板,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数学学习积极性难以被充分激发和调动出来。人们常说:数学是解决现实生活的智慧钥匙,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运用与服务于生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实现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体验。基于此,本文结合自己长期以来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对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分析与探究,希望为相关教师提供一些帮助和建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其数学教学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综合发展;学习兴趣
引言:
在新课改的促进作用下,小学数学教学也出现了很多新变化,其中从小学生的生活出发,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为载体,教给学生丰富的数学知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和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促使学生住栋参与数学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考能力、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种能力。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的学科,为了优化教学效果,实施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是新课程改革工作的一项具体要求, 采用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一、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基本概念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把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充分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最终服务于生活。让学生学会用所学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对熟悉的生活环境和事物感兴趣,并且有更多的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生能从生活周围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 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找到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氛围更宽松、师生关系更和谐,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发挥,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创新的基础,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实践、探索、交流,在探索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产生新的思考和方法,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创造潜能。
2.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数学教学生活化对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教师应在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收集学生喜欢又能引发学生思考的数学问题,比如商场搞活动,让学生到银行存钱,将这些实际问题与课本知识相结合,从中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白了数学知识在生活中处处有用。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通过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内容来自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就在自己的身边。相对于枯燥的内容和单纯的用公式就可解决的应用题,使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让学生对数学本身产生好奇,从而对数学感兴趣。
三、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分析
1.在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景
相关数学学者指出,对于数学这个科目,人们普遍留有晦涩难懂、枯燥乏味的印象,究其原因,数学与实际过于分离。
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应以遵循数学教学原则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对数学教学进行优化,使其具有更多的生活内容,对于数学教学的组织形式、内容选取等方面尽量与学生平时生活相接近,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有趣而生动。例如,讲解“加减法”的知识时,若这一堂课从头到尾都是数学公式和阿拉伯数字堆砌在一起,要求学生反复列举公式并加以计算,那么学生一定会产生反感、不耐烦等心理,反而做题越多就越容易在基础的环节出错。教师若积极与生活中的内容相结合,让学生计算本班人数和邻班人数相差多少人,甲学生与乙学生身高的差为多少厘米。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便会越来越有兴致, 不但增强了学习加减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还会自主地提出问题与其他学生共同解答。由此我们能够看出,生活化数学情景的创设能够有效增强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效果。
2.数学知识紧密结合平时生活
由于小学生平时生活面较窄,并且知识面不广,这使得小学生在学习部分数学知识时具有较大难度。以“利息”的数学知识为例,需要使学生了解利率、本金这些含义与概念。若仅使用口语直接教授会非常抽象,学生理解起来也较难,若让学生将零钱存到银行中,亲自与利息与本金这些词汇接触,就不用在课堂上花费更多的力气解释小学生难以直接理解的事物。通过要求学生经常加入生活中的各种社会活动,学生可以对数学教材中相关概念、定义进行更好地理解,发现数学知识内容和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意识到这些知识的学习都是为了在以后工作、学习、生活中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紧密结合平时生活,既让学生对数学这门科目有了更为直观、亲切的认识,还奠定了学生以后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重要基础。
3.引导学生找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虽然小学生的年龄尚幼,但是他们或多或少累积了一些生活常识和经验。作为数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有效利用,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是自己的需要,从而让学生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例如,在教学“圆”的知识时,应在授课前询问学生在平时生活中遇到过何种圆形物体,这时学生便会说出多种多样不同类型的物体,有井盖、有车轮、有馅饼、有锅盖,随后,教师再询问学生为何这些物体会进行圆形的设计。通过贴近生活的层层引导,学生便会按照平时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想表达自己对于“圆”的看法,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告诉学生在学完本节课后就会了解圆形设计的机理与优点。从这里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借助此种话题引导学生找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由于所说的内容都是和学生息息相关的,因此学生并不会觉得数学枯燥、乏味,加上提出的各种数学问题,使得数学学习更具目的性,自然而然便会激发其学习的浓厚兴趣。
4.将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在小学这一阶段,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但可以奠定深入学习数学的良好根基,还能帮助学生使用既有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具体问题,是一个生活中必要的工具。教师应对学生将生活问题、数学知识相联系的行为与意识进行引导,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可以在生活中得以充分运用,使知识得以延伸、扩展和积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问题意识、探索意识等,并锻炼学生一定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例如,教师在进行“毫米、分米”的内容教学时,应询问学生喜欢的事物,然后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这一事物进行测量,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不但记住了长度单位的知识,还学会了测量生活中物体的方法,一举两得。
四、结语
总而言之,研究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教师应对当前数学教学现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通过生活化数学情景的创设、数学知识紧密结合平时生活、引导学生找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将数学知识运用到具体问题等多种途径,增加学生的数学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绍军.浅谈新时代下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J].考试周刊,2018(20):92-92.
[2]蔡秀丽.学生兴趣在数学生活化教学中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9(04):163-164.
[3]刘菊萍.简析小学低数学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9(09):63.
[4]侯春玲.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化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8(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