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的再思考探索构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李永绍
[导读]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人们教育理念的提高和进步,
        摘要: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人们教育理念的提高和进步,人们对于学生的培养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相关的知识技能,更在于深层次的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已经不再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加减乘除”等数学工具,而在于如何运用数学的眼光看待事物,如何运用数学的方式解决问题。小学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最考验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思维,对于思考与问题解决的再思考可以有效地改善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再思考;探索框架
        一、前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数学思维模式培养,数学能力提高的基础阶段,在小学阶段必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前的小学数学教育模式更偏向于“题海战术”和“填鸭式教育”,在教学的重点上偏向于数学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数学的核心素养培育,使得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丧失主动性,并对数学的学习失去信心与兴趣,长此以往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本文将从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提出问题和让学生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两个方面试论述如何以问题为导向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水平。
        二、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和提出问题
        1、创设良好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数学思考是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前提,只有让学生有提出问题的动机,才能进一步展开引导。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要巧用情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将学生拉入到学习与提问的氛围中来。尤其是对于学习兴趣不高的同学来说,良好的学习情境可以使其投入到课堂中来,从而参与问题的提出。例如在平均数的学习中,就可以利用“八戒分西瓜”的故事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同学们思考“八戒分的西瓜到底公不公平呢?”
        2、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提问
        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提问是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关键。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数学意识还不够成熟,在很多方面都不能自主的展开问题的探索,这时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引发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探讨。在书本教材上有一些教学问题可以在其中很好地运用,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展开课前预习,并让学生对于预习内容进行自主提问,在课堂上分享各自的疑惑。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的学习中,就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提出问题。
        3、鼓励自主学习,激发学生潜能
        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完全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不被其他的提示或干扰所打断。自主学习是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灵魂所在。当前小学阶段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基本上包揽了学生所有的思考空间,学生一遇到相关的问题,就有人急着帮助学生解答。实际上,这样的教育方式没有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反而不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潜能的激发。学生在学习过沉重,完全可以利用查找资料、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主的问题探索与发现。


        4、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兴趣
        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归宿也在于解决问题,假如学生发现和提出的问题没有被及时解决,学生难免会陷入学习的困惑当中,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也会有所下降。因此,在学生提出和发现问题之后,教师要引领学生及时地将问题解决,不要留有疑惑,降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对于问题及时的解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获得感,使学生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用数学的方式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1、利用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与利用情景发现和提出问题相同,要让学生一数学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也需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情境,才能方便学生问题的解决。例如在前文提到的平均数的学习中,“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可以在现实中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明白西瓜到底怎么分,也就明白了平均数的含义以及平均数的运用方法。教师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之后,可以顺势给予几个类似的情境,让学生代入到情境中,提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2、开展小组合作探究问题解决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是在当前的数学教育模式中极为倡导的一种教育模式,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数学的方式有很多,在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中可能有多种不一样的方式,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可以在同一个问题的解决中看到不同的思维方式,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思考问题的能力。
        3、巧妙给予提示引发学生思考
        有些时候仅靠学生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很难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的,学生甚至在问题解决不当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因此,教师需要巧妙地给予提示,点拨学生而又不把所有的内容都告诉学生,在引发学生思考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圆柱体表面积的解决问题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柱体,将圆柱体展开以求表面积。
        4、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解题水平
        数学解决问题的思维以及能力是需要反复地训练的,只有通过不断地训练,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有所提高。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训练的力度,加强实践锻炼提高解题水平。例如在分数的四则运算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反复地练习,才能提高学生的熟练度以及准确性。
        五、结语
        对“问题解决”教学方法的探究和实施,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时俱进,更适合学生知识学习和发展规律,做到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空间,让学生在情境教学中通过小组合作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真正实现数学学习过程与结果并重。相信在“问题解决”教学方法之下,学生可以真正地解放头脑和双手,发挥数学学习的主动性,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问题,提高数学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卢红霞.试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20(24):24-25.
[2]戴军.小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策略的实施[J].黑河教育,2020(07):49-50.
[3]谢芝双. 问题驱动模式提升小学生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行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20.
[4]王琴. 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命题现状与对策研究[D].集美大学,20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