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巫先妙
[导读] 陶知行先生就动手与动脑提出了这样的经典论述,
        摘要:陶知行先生就动手与动脑提出了这样的经典论述,即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这也是实践操作的理论依据。作为数学学习的有效方式,动手操作在强化学生抽象思维、丰富学生数学经验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纵观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过程形式化、以教师为主体、学习的深度不够等。究其根本,主要是由于教师并未深刻理解对动手操作的内涵,且对其教学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使其能够自主探究,更加科学的理解数学知识,且通过实践操作获得观察、思考以及归纳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使有效学习变成一宗必然。
        关键词:动手操作;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前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教育部门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的全新的要求,即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以动手操作的方式学习知识,以此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了响应新课标的号召,小学数学教师要带领学生借助实物学具开展剪、摆、拼、量等活动,对空间图形、数量关系等进行实践操作,使学生能够借助双手参与活动,直接体验学习内容,以此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升教学效率。加强动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需要教会秉持解决问题的数学观,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实践活动,并及时捕捉学生表现出的创造性,重视其操作完成后的总结与反思。
一、积极开展动手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数学知识枯燥、抽象,而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繁杂的知识学习难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开展一些动手操作的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其学习热情,使其能够自主探索未知,从而体会到数学知识并非是陌生的,其是拥有温度的,以此为数学课堂注入鲜活的动力,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知识就存在于现实生活里。
        例如,当课堂教学进行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中关于“圆的周长”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营造这样的教学情境:小A和小B正在跑步比赛,小A绕着边长是3.14m的正方形赛道跑一圈,小B则绕着直径是4m的赛道跑一圈,这样的比赛是否公平?针对这一问题,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有的认为是公平的,有的则认识不公平,可在争论中谁也无法说服对方。由于正方形赛道的周长能够计算出来,可圆形赛道的周长学生不会计算。圆的周长与什么相关,如何计算呢?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前准备的圆形物体拿出来,并借助于格尺、绳子等想办法对其进行测量。有的学生让圆形物体在桌面滚动,让后测量其滚动的距离;也有的学生用绳子在物品上围绕一圈,然后测量绳子长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测量物品直径,从而探究圆的直径和周长间的关系。通过动手操作探究计算圆周长的方法,使原本抽象的知识生动了起来,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同时更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二、积极开展动手操作活动,带动学生自主思考
        孩子们的思维源于动作[2]。对小学生而言,其年龄尚小,思维特点决定了其在学习当中,动手操作才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所以,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必须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结合其认知特点和喜好设设计实践活动,让之成为学生学力发生的内援支撑,进而开辟学习的全新路径,帮助其打开智慧的大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创在力与想象力得到提升,以此为其将来更好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三角形”这部分知识内容为例,教师在教学伊始可以为每个学生发18cm长的一根细绳,当学生收到细绳的时候均愣住了,根本不知道教师想要做些什么。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手中的细绳按照整厘米数任意分为三段,学生立即参与到动手操作中,且都根据教师的指示完成了分段任务。教师再让学生试着围一围三段绳子,看是否可以拼成三角形。当然,有的学生可以围成,而有的学生则无法围成,这又是因为什么呢?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围成三角形的绳子长度和围不成的绳子长度展开分析,以此深化学生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使其更好的掌握知识的内涵,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条边的长度。
三、积极开展动手操作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对小学生而言,其形象思维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时常很难理解抽象、繁杂的数学知识,甚至发生思维障碍,出现错误。对此,教师倘若直接向学生讲解数学知识,其必定无法充分理解和掌握。弗赖登塔尔曾提出,再创造是数学学习的正确方法,也就是让学生自主发现并创造所要学习的知识。教师则需要对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直接将知识抛给学生[3]。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学科的主要任务,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发散,从而形成一定的创造性思维。
        以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圆柱体的体积”这部分知识内容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等分的圆柱体学具进行拼凑,看能够拼成什么图形。学生十分兴奋,均积极投入到动手操作当中,很快就拼凑出一个近似长方体。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圆柱体体积和长方体体积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圆柱体底面积与长方体底面积、高之间又有着什么关系呢?”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发现拼出的长方体体积与圆柱的体积相等,从而得出结论圆柱体体积为底面积乘高。这时,教师继续追问:“哪位同学还有其他发现?”在沉默片刻之后,一名学生说道:“可以用圆柱侧面积与半径相乘。”其他学生十分吃惊,也觉得不解,不知为何采取这种方式。教师笑一笑说道:“你能具体讲一讲你的想法吗?”学生十分自信的说:“底面积与高相乘,是竖着摆放把拼凑的长方体,而侧面积与半径相乘,则是横着摆放拼凑的长方体。”这为学生边讲解、边演示,其他学生也恍然大悟,为其响起了认同的掌声。
结论:综上所述,对于动手操作而言,其不仅是学生融入课堂、参与学习的有效方式,同时更是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依据。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适当的动手操作环节,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知识的熟悉感、亲切感,进而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了解知识本质,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凤花.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20(14):137-138.
[2]张淑芹.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黑河教育,2020(02):58-59.
[3]何东萍.分析动手操作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农村教育,2019(35):81-8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