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强云飞
[导读] 生活情境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非常实用,生活情境教学法
        摘要:生活情境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非常实用,生活情境教学法,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应用,他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事物的认知能力,通过生活情境的教学方法,可以很快的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教师应当深入探讨,如何更好的将生活情境教学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中来。

        关键词: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数学是小学的三大科之一,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在数学的教学时,教师大多采用生活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不仅让学生更理解数学,而且增加了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接下来,我就简单的谈一谈,如何将生活情境教学法更高效的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中。

一、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中的意义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逐渐抛弃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课堂效果差,学生难以理解,而且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严重影响了数学课堂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对数学没有了学习兴趣。通过对生活情境教学法的引进,一举打破了之前“灌输式”教学带来的弊端,通过生活情境教学的引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不仅更加容易理解,而且学生在学习时,也非常感兴趣,通过生活情境的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究,研究出更科学,更适合学生的生活情境教学模型来。

二、生活情境在小学教学中的原则
        生活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更喜欢学习数学,对数学更加理解,让学生的数学成绩也越来越好。但是教师再进行生活情境教学时,要注意一定的原则:第一,教师在进行生活情境教学的创建时,一定要在学生的理解范围,要让学生能够轻松理解,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第二,在进行生活情境的设计时,一定要有一定的趣味性,这样学生才能感兴趣,才能提起学习的兴趣;第三,在进行生活情境的设定时,教师一定要选取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进行数学的应用。

三、生活情境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
1、预习设定生活情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
        课前预习,是每个学生都要养成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设定一些生活情境进行预习,让学生可以提前理解教学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可以让学有成就感,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预习能力,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例如,教师在进行《小小存钱罐—人民币的认识》的预习时,教师就可以给学设立一个生活情境:小明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把家长给的钱都放到存钱罐中,有一次,他想买一件188的玩具,他就回家打开了存钱罐,发现里面有一张100、一张50、一张20、一张10、一张5、一张1、一张5角、还有1元和5角的两个钢板。

这时,教师就可以反问学生“小明能不能买那个玩具呢”?然后老师就可以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回家之后,在家长的帮助下,亲自拿钱数一数,看一看到底行不行。通过这个生活情境的设定,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了人民币,而且让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2、课前导入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在进行课前导入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个生活情境来进行导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调节课堂氛围,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进行《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课前导入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导入生活情境进行课程的引入,如,教师可以将水杯倒满水,然后把一个粉笔放进水杯中,水杯的水溢出来了,通过这个生活情境,告诉我们,物体都是有体积的。这样不仅可以把接下来要学习的体积导出来了,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前导入时,一定要学会情境导入法,这样不仅可以更形象的让学生进行理解,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氛围。

3、课上穿插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内容
        在进行数学课程时,由于有的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年龄小,思想不健全,所以很难理解,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因此,教师应学会在课堂中,穿插生活情境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可以更容易理解这些知识点。例如,在进行《比例》的讲解时,教师就可以引入生活上的情境进行讲解,如,教师可以拿五支白粉笔,再拿五支红粉笔,把他们放一起,这时教师就可以跟同学说,白粉笔占总共的一半,也就是百分之五十,这就叫比例。通过这个例子,就会让学生很快理解比例的定义了。

4、课后练习生活情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数学的课后练习非常重要,他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将学的知识进行巩固练习,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课后训练一定要及时跟进。教师在留课后问题时,可以结合生活情境进行出题,这样不但可以让学生对做题感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例如,在进行加减法的练习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出题:小明买了三个苹果和两个橘子,回家的路上吃了一个苹果,问小明到家还剩几个水果?通过这种生活情境的导入,可以让学生越来越喜欢做题,而且为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结束语:
        总之,小学数学生活情境的设定,改变了之前教学的弊端,让学生重新燃起了学习数学的热情,通过生活情境教学,学生也更加理解数学,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让数学融入到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成绩。因此,教师在进行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的设定时,一定要科学严谨的进行探究,让学生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越来越有趣,让学生的数学成绩越越好。

参考文献:
[1]韩倩.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OL].学周刊,2019(24):92[2019-07-17].https://doi.org/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4.085.

[2]刘黎明.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商业故事,2017(13):103.

[3]何锡亭.生活情境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03):133+1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