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质疑式问题案设计策略例析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张娟
[导读] 由于处于高压力下的高中生对于传统的问题教学容易产生疲劳
        摘要:由于处于高压力下的高中生对于传统的问题教学容易产生疲劳感,进而降低问题教学效率。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理应优化问题设计,通过有效的问题教学逐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质疑式教学“以问题为主线,以质疑为特征”,它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特征在于问题是课堂的核心。问题案是质疑式教学的主要载体,在质疑式教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根据高中数学质疑式问题案的特征,给出了问题案的设计原则和设计策略,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建议。
        关键词:高中数学;质疑式;问题案;设计策略
        一、高中数学质疑式问题案的特征
        数学质疑式教学旨在通过对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更有深刻性、针对性和时效性,以促進学生的思维创新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质疑式教学“以问题为主线,以质疑为特征”,它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的特征在于问题是课堂的核心。“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教师借助于问题,激发学生质疑,从问题中获得背后的隐性知识,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入地思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用开放性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的空间,用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
        二、高中数学质疑式问题案的设计原则
        (一)问题案的设计要遵循整体性原则
        因为质疑式问题案是体现数学思维的载体,因此,问题案的设计要遵从思维目标的整体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问题案的设计并非是一个由下而上的过程,各个问题也并不是互不相关的部分的简单积累,而是一个由上而下的过程。在这里运用马科斯·韦特墨对问题解决的理论,即整体性思维目标决定了具体的问题,而最终目的是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探究并获取数学知识,发展相应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问题案的设计要体现高中生思维方式理性化的特点
        高中生能对知识进行原理性抽象,深入领会知识的逻辑形式。高中生的思维已经超越了经验型形象逻辑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占主导地位[2]。其次,高中生具备良好的推理能力。在推理过程中,开始从理论型抽象思维向辩证思维过渡。与初中相比,高中数学思维体现了更高的概括性、抽象性及严密性。因此,高中数学思维方式更加理性化。
        (三)问题案的设计要遵循思维最近发展区原则
        质疑式教学问题案面向的主体是学生,问题案的设计要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发展。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学生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它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案的设计应包含两层深意:一是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面临的数学问题;二是通过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发展新的数学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案时应该遵循思维最近发展区原则,为学生的思维发展预留适度的弹性空间。
        (四)问题案的设计要遵循启发性原则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学到些什么,直接取决于他是如何知觉问题情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在设计问题案时应该遵循启发性原则,把要解决问题的整个情境呈现出来,启发学生“顿悟”数学对象的本质。

从另一方面讲,启发性的问题案让学生对问题情境有一个完全概观,不仅使学生避免盲目试误,还能帮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迁移。
        三、高中数学质疑式问题案的设计策略
        (一)问题案的设计出发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高中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包括六个要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三个,这就是:抽象、推理和模型。这三个要素是构成数学三个基本特征的思维基础。可见,数学思维能力是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中最为重要的能力之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呈现,离不开问题。问题案设计的出发点不应局限在仅仅帮助学生掌握具体的数学知识上,而是在掌握知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一点也是质疑式教学模式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最明显的优势。
        (二)问题案的设计路径——对数学本质的理性探索
        在数学学习中,数学对象的本质就像宝藏一样珍贵,而又需要探索、领会和揭示。形象地说,数学学习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寻宝”的过程。教师对数学本质的理性探索还包含以下两层深意:一是数学教材往往隐含着“寻宝路径”,问题案就是在教材框架指导下的具体“地图”。与单纯的量的积累相比,知识的良好组织是更为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紧凑联结起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二是学生的数学探究活动主要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从问题案的设计角度来说,教师只有依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原则设置有效的问题,在教学中设计好问题的产生、发现与探究过程,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答,探求寻真,最终找到数学问题的本质。
        (三)问题案的完善机制——评价与反思
        教学活动在不断的评价与反思中趋于完善。问题案的设计作为质疑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更是如此。对问题案的评价本质上是对问题案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验问题案的实施结果是否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对问题案的评价要以学生为主体,可以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反馈相结合的方法。教师在对问题案的检验过程中能够获得对于数学知识的新的、更深入的理解,进而修改、完善问题案。问题案的设计过程实质上是将“陈述性”的数学知识转化成“程序性”的思考过程,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高中数学质疑式问题案的设计案例与分析
        本文根据质疑式问题案的设计策略与原则,从高中数学教材中提供的某个实例入手,给出函数概念学习的质疑式问题案。本质探究环节通过一系列螺旋式排列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对函数的定义域及对应关系进行深入探究,实现了对函数认知的飞跃。引申环节引导学生对初高中的两个函数概念进行类比,并借此引导学生思考重新定义函数的根源,不仅使学生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巫斌.高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的“四性”[J].数学教学通讯,2019(36):74+76.
        [2]陈宏春.高中数学课堂问题设计的维度[J].中学课程资源,2019(12):37-3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