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阶段是整个学段中的关键阶段,承上启下,为升入高中要打基础,教学中注重教学方法的渗透,侧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效课堂,计算能力是初中生必须掌握的关键能力之一,通过合理设计课堂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运算,从而为后期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有效课堂;构建策略
引言: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通常比较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但是现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数学课堂更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掌握计算的原理,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一、初中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构建有效的初中数学课堂的关键因素是提升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的重要方法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计算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计算方法,有良好的计算习惯,学生的计算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但是,在现在的初中数学计算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一)课堂气氛沉闷
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是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为核心点而构建的,但是现在初中数学课堂整体氛围比较沉闷,教师在教学中多是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套用,然后再进行计算,久而久之,学生产生了依赖的心理,如果失去知识点的支撑,学生就会失去对计算的能力培养,初中知识点庞杂,很多时候会造成知识点记忆混乱,学生容易张冠李戴,继而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1]。
(二)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
初中阶段,正是继小学基础运算能力培养后,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要合理的构建课程内容,安排课程时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现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久而久之养成了懒散的学习习惯,影响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升。
(三)缺乏计算意识的培养
现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不注重学生数学计算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数学计算意识的缺失,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解题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计算意识的渗透,让学生失去了很多提高自身计算能力的机会。
二、构建高效课堂的策略
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以学生核心素养为最终目标,构建高效的初中计算课堂,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为提升注重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打下扎实的基础,计算能力作为学生数学能力的关键能力,对学生的成长有了特别的意义,在实际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侧重教学实质。
(一)灌输正确的计算意识
教师要在数学课堂中灌输学生正确的计算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计算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正确的认识计算,计算灌输于整个数学学习中,是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环节,提高学生的计算的兴趣,教师可以改变传统意识,将数的计算和实际相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计算兴趣,从而让学生沉醉于计算学习之中。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加减》一课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计算,可以科学的设计一些习题,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的运算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计算兴趣,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实际和课本知识相结合,设计成更加具有趣味性的计算习题,从而让学生对计算更感兴趣,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从而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创造良好的条件[2]。
(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提高计算的精准度,良好的计算习惯主要表现在端正的态度,严谨的计算流程,合理检验,计算也是一个推理的过程,也是一个验证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的阅读题目、理解题目,在详细了解了题目后再进行计算。计算时先要审题,审题后要进行计算,并且要书写规范,计算完成以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核检,也就是检验。例如,在学习《有理数的乘方》一课时,教师可以随堂设计一些练习题,然后让学生按照步骤进行计算,计算时,要明白乘方的意义,表示几个相同因数的积,学生很容易错写成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有底数为负数和分数时需要注意加小括号等等,无论是从知识点的掌握还是计算的细节问题,都是让学生养成良好计算习惯的必要过程。最后还要做出合理的检验,确保结果的正确性,每一次验算和检验都要重新按照步骤进行,在检验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计算的能力,而且还养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提升了自己的学科涵养。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过程,教师要注意在日常的教学中逐一渗透,不可操之过急[3]。
(三)注重总结
数学知识都有其规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缺乏对知识本来面目的认知,所以并没有明确的归纳和总结知识的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主归纳和总结的习惯,总结和归纳也是计算能力的一种,掌握知识点的计算原理,课本章节中的计算方法进行归纳和整理,引导学生探索其中的原理,从而逐渐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完《整式加减》一课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本章所学的计算核心问题进行整理,比如:学了哪些运算法则;哪些注意事项;老师强调的易错点有哪些?引导学生找出所有计算方法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站在审视的角度认识知识,让学生从另外的角度了解计算,提高学生认知,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4]。
(四)指导学生建立纠错档案
数学计算能力的提高重在良好习惯的养成,在课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随堂纠错档案,将错误的习题进行更正,归纳到同一个本上,让学生可以随时翻阅,随时复习,计算的灵魂在于掌握一种计算方法,掌握一种计算方法的核心点在于重复、复习,错题档案中可以按照题型和内容进行收纳。错题档案的建立也可以作为一种标杆,时时刻刻提醒着学生,对于同一种错误不能再犯两次,计算题的变化十分多,通过收纳错题,学生的可以统一类型的不同习题进行完整的收纳,从而达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在课堂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严格的计算。例如,在学习《平方根》时,学生容易遗漏一个正数的平方根中负的那一个,而学了《立方根》又容易多出来一个,两者混淆在一起。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章节建立错题档案,相互对比理解记忆,并将课后练习题和随堂练习题中的错题进行总结,方便后期复习使用。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各种能力的培养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想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就要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学方法的渗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翠微.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01:52-53.
[2]崔春艳.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35:5+26.
[3]李涛.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9:192-193.
[4]李涛.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12:31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