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运用史料立德树人的教育思考与分析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王焕英
[导读] 教书育人,以德育人。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渗透学生的德育,
        摘要:教书育人,以德育人。在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要渗透学生的德育,坚持自己的创新理念,让学生主动实践,以身作则,与学生平等学习,一步一步讲历史经典案例分析,密切关注学生实践的关键环节,使学生从所学的历史知识中得到很好的思想影响,使他们学会成为一名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历史规律;思考;实践.
        前言:道德教育应该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重视。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中思考如何培养有道德的人。历史课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相关史料,更要用史料修身养性。
1、历史情形下运用史料立德树人
        历史不可能没有瑕疵。我们要求什么样的先进完美的历史,即使从根本上讲,也是完全不现实的。在通常的历史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如何看待历史?有些学生经常对历史事件指手画脚,或指责历史人物。这样的历史教学很难收到德育的效果。如果我们的学生不能辩证地看待历史,我们又如何发扬历史传统呢?因此,要让学生辩证地肯定历史的境遇。例如,在讲授辛亥革命的内容时,有些学生对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不满意。他们不太喜欢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有些学生甚至否认革命的意义。有鉴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无数次大大小小的革命,并不是每一次革命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那些不成功的革命是没有意义的吗?它不是在一点地推动历史进程吗?那么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们思考:辛亥革命是否推翻了清朝封建反动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对中国共产党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是否产生了积极影响?经过思考,学生们发现,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后,虽然由于相关原因,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没有完成,这为无产阶级赢得反帝反封建的彻底胜利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辛亥革命时,可以辩证地肯定辛亥革命,促进学生传统意识的形成。
2、切实学生需求的思考
        高中生应该有更高的志向,可以是革命的理想境界,也可以是相关的建设水平。应该说,志向远大与否,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理想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教的历史可以起到培养学生道德的作用。因此,最理想的策略就是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为了满足全体学生对史料使用的需要,历史教师更应该在挖掘史料的意义上思考和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先进的通讯设备也使年轻人受到了许多西方文化的影响,一些年轻人也有很多激进的想法。比如,学生追求西方所谓的民主,对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怀疑。作为德育史教学,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使学生从树立道德做起,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好人。比如在历史课上,安排了“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地使用例子来展示,更多地使用中西方的例子进行比较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方面的优势进行了阐述,使学生能够清楚地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创建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先进性和创新性。


3、学生充分实践
        “只是纸上谈兵”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平时,人们认为历史教学是以书为本的。学生可获得相关史料介绍的内容,符合考试要求和标准。然而,修身育人的教学要求还很遥远。从这个角度看,要充分利用史料修身养性,培养人。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坚持这一理念,努力让学生多练习。比如在讲授《辉煌灿烂的文学》时,我鼓励学生去实践,道德修养和修养的效果是相当明显的。我要求学生收集反映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学生们选择相关的文学读物进行泛读,在欣赏我国灿烂的文风中都有爱国情怀。
        再如,通过阅读热爱祖国、关爱人民的高尚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完善理想人格。在《辉煌灿烂的文学》教学中,让学生全面、深刻地阅读《出师表》《陈情表》《祭十二郎文》的文章。学生们会感到对国家忠诚、对长辈孝顺、对朋友友好。获得更加深刻的体验,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最璀璨的文化。
4、历史基本规律的引导
        在教历史的时候,老师们有时觉得自己说得很好,但学生们对此不感兴趣。此时,教师应适当增加理性要求,因为有些理论过于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教师可以选择不同时期的史实,让学生从具体的历史事件中了解,找到隐含的真理,努力使历史课变得生动。
5、剖析案例中的渐渐学习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老师总是让孩子应付历史考试,但历史教学的重点却不是这样。历史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孩子们运用教师传授的文化,逐步渗透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因此,在历史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多给学生讲一些例子。例如,讲到隋文帝治国,如果太枯燥,老师可以多告诉学生隋文帝的行为风格。学生很容易理解,然后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人生价值观,让学生能够纠正自己的行为,当然,一些爱国的例子也可以告诉学生。比如,为了拯救民族的灵魂,鲁迅弃医从文。后来,他一度因为列强压迫国家而停止写作。林则徐在虎门为民族和民族毁灭鸦片。他们的故事本身就是一本好教材。
结束语:德育的教育方法是非常值得认真对待和认真思考的。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利用好教材,教学生修身养性,培养人。历史教学中有大量的史料。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讲出这些史料的意义,而且要恰当地使用它们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国兵.“引出”:历史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实现策略--从“伏尔泰与启蒙运动”一课的教学实践说起[J].历史教学,2017,(8).26-31.
[2]袁从秀.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分析--以《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单元为例[J].历史教学,2016,(9).27-34.
[3]陈超.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6,(1).111-115.doi:10.3969/j.issn.1673-9884.2016.01.029.
[4]侯亚军.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应用于立德树人教育的路径研究[J].学周刊,2019,(35).4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