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学生刚入学初次接触地理,第一章就会碰到很多抽象的难以理解的基本概念和地理规律,比如经纬线和经纬度特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形图的判读等等。传统教学中老师使尽浑身解数讲理论、举例子,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后来,随着计算机水平的提高,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但是演示过程看得见摸不着,结果当时课堂上热热闹闹,积极活跃,课下老师把课件动画一关,大部分学生还是晕头转向,对地理基础知识的认识模棱两可,不够清晰深刻。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维利曾经说过:“学生单靠动脑,只能理解和领会知识;如果加上动手,他就会明白知识的实际意义;如果再加上心灵的力量,那么认识的所有的大门都在他面前敞开,知识将成为他改进事物和进行创造的工具。” 新课标提出了地理学科四大核心素养,其中就包括地理实践力,它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因此,在思索良久之后,我想到了巧用自制学具,提升地理实践力。
学具是化抽象为具体的简单工具,它可以让每个学生能够直观地去触摸去观察去概括总结,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是真实的地理,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且学习过程可以非常轻松、愉快。巧用学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加强课堂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以及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习惯。下面我以《地球的公转》第一课时为例,介绍一下如何巧用自制学具突破学生学习重难点,从而提高地理实践力。
本节课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两组学具:一是“模拟地球公转学具”:将矿泉水瓶裁剪到相应高度,上方粘贴圆形硬纸板代表公转轨道面,然后和地球仪一起来演示地球公转过程。二是“随太阳直射点移动昼夜长短演示模型”:在圆形空白纸上绘制地球正视图,标注五条重要纬线,上方覆盖面积稍大的透明塑料板(透明塑料本皮或书皮裁剪而成),用黑色水彩笔将塑料纸板一半涂上阴影表示黑夜,然后在白昼外侧垂直于昼夜分界线画一个箭头表示太阳光线,最后将纸板和透明塑料板用大头针在圆心处串在一起。
演示活动一:地球公转过程
【引导观察】除了方向、中心、周期三方面以外,地球公转还有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先观察地球仪,为什么制成倾斜的而不是直立的吗?因为从太空来看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就是倾斜的,从屏幕地球公转示意图这四个位置来看地轴倾斜的角度是否一样?,倾斜的方向是否一样?所以,在演示的时候要注意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方向保持不变。
【合作演示】下面我们小组来合作演示,每个小组有一个地球仪,还有这个学具:中间有红色圆形代表太阳,纸板代表公转轨道面,演示时地球仪要紧贴公转轨道面。为了看得更准确一些,我们在演示的时候可以让自转暂停,只演示公转过程即可。每人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一周,组长带领其他组员仔细观看并进行评价。
如果还有时间就进行第二轮,最终保证每位同学学会正确熟练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引领对地轴倾斜角度和方向的观察,学生知道了这一要点,也会以此作为标准来评价别人的演示过程,但是真轮到自己动手演示的时候,还是不会如何操作来保证地轴倾斜的角度和方向,尤其是方向,常常转着转着北极点就指向别的地方了,因此需要让每个同学亲自演示一遍。再者,正确演示地球公转过程是本节课后续进行的基础,否则后面的演示环节难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演示活动二:太阳直射点移动
【小组合作】缓慢演示地球公转一周,结合课本12页图1.18“地球公转示意图”,说出当转到A、B、C、D四点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置、日期和节气,即完成屏幕中表格,同时观察太阳直射点在南北方向移动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缓慢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同学们既可以观察到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过程,又可以通过自主阅读课本地图解决二分二至的太阳直射点位置、日期和节气等相关问题。
演示活动三: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小组合作】旋转透明塑料纸板可以让太阳光线直射赤道、往北移往南移等,然后透明塑料纸板阴影部分表示黑夜,透明部分表示白天,观察北半球或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1.从夏至开始,缓慢演示地球公转一周时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程,观察北半球白昼最长、最短、全球昼夜平分时太阳直射点位置、日期、节气。同时注意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程中,北半球白昼长短变化过程。
小结:只要太阳直射点往北移,北半球白昼变长;只要太阳直射点往南移,北半球白昼变短。
2.演示五一、七一、十一、元旦四个节日太阳直射点位置,观察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小结: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
【设计意图】在自己和组员多次演示之后,学生们会发现太阳光线移动与昼夜分界线转动的关系,从而在脱离学具之后,学生也能想象出随太阳直射点移动,北半球或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在反复磨课的过程中,我发现使用学具的课堂尤其要注意两点:1、学会学具的正确使用是达成演示目标的关键。前几次上课的时候,课堂总是感觉混乱且很多小组达不到演示的效果,反思原因是很多同学不会演示,或者演示不够熟练。所以课堂要关注如何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学具,比如演示前的详细讲解,演示过程中走进组内及时指导等。2、学具的恰当使用才能完成学习目标,使课堂高效。之前设计了五六个演示环节,包括太阳直射点移动范围和移动过程等等,发现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占据了很多时间,完不成学习目标且差很多,另一方面,一遍遍演示同样的过程,尽管观察点不同,但学生的兴趣也会逐渐减弱。因此很多演示有必要采用别的教学方法来替换,比如观察地图、推理分析等等,并不是有了学具就要完全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