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教学能够让学生从过去的历史事件中汲取人物的经验,梳理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具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价值观。增强学生们的爱国情怀,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更加了解自己对于社会的责任,形成遇到困难不放弃、积极进取的科学态度。
关键词:高中历史;培养;人文精神;策略
1“人文精神”解析
所谓人文精神,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是一种珍视人的个性而又全面发展的精神。人文精神最关注人的发展与需求,强调全面实现人的价值和探索人生存的基本意义,从理论中努力找到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的途径。在历史教学中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培养历史课程中所揭示的价值观和人文精神:让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形成关注人本、珍视生命的价值观;培养和加深爱国意识,热爱自己的民族,共同关心世界;引起共鸣,加深民族自豪感,产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学习态度,顺应自然规律、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态度。
2 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策略
2.1 关注学生发展需求,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人文知识和由这些知识内化成的人文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一词来源于西方。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高中生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介于初中生和大学生之间的成长期,他们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迫切希望摆脱父母的管教,但他们在理智、情感、道德、社交等方面还未成熟,思想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加上面临高考,学习任务重,考试多,压力大,不少高中生出现厌学倾向,比较认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环境、文化模式以及深层次的意识观念,政治敏感性不够强。情况严重的可能出现焦虑、抑郁、轻生等心理疾病,自杀自残、打架斗殴等人身伤害事件常见诸新闻媒体。所以,高中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利用课程优势,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2.2 充分挖掘教材人文内涵,培养人文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教会学生感受各种美好的情感,让丰富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从而唤醒沉睡在他们心中的美好情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与爱国主义情感。例如我在教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时,通过多媒体播放《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等影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授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时,通过播放《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视频,重温香港回归祖国那一令人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通过学生自由讨论香港、澳门回归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中国,才能洗雪国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2.3 借鉴人物分析,培养人文精神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的真实反映,其中涉及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人物分析素材。历史教学不能脱离对历史人物的分析,否则将使教学变成空洞乏味的说教。对典型历史人物的分析不仅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样板,其积极的示范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例如,在讲解倡导仁爱思想的孔子、精忠报国的岳飞、航海先驱郑和、近代禁烟英雄林则徐、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等人物市,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众多历史人物的事迹和特点,让学生既可以通过人物与历史事件、阶段相衔接,又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对人物产生深刻的理解。事实上,对历史人物身上的超凡精神的借鉴,或者是坚定的信仰、崇高的价值观等,这些都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发挥重要作用。
2.4 创新教学手段,培养人文精神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设备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从而能够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中历史课程内容十分丰富,要想实现对历史的再现以给学生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单纯凭借教材的内容与图片是不足以支撑这一需求的。教材内容虽然具有一定的故事性,但是大多数知识内容都过于集中在重要历史事件的讲述,所以,这样就无法实现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通过对相关内容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将具有人文精神价值的内容、图片甚至是微电影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使内容更富于感染力,使学生在走进历史的过程中,切实体会到历史人物的生活状态、心态,将一段历史的氛围融入于心,进而也就领悟到了这段历史中人与事的精神。这样,学生就能在尊重历史、尊重伟人的基础上,明确自身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2.5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培养人文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历史教学的关键因素。提倡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形成求真求实态度。特别在教学改革、素质教育的发展下,学生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对历史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自我收集、筛选、整理史料,更好的形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动手能力。然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增强与社会的接触,树立公民意识。特别在高中历史授课中,要加强对公民意识的宣传,通过历史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增强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关注国家发展、社会问题的精神,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爱弱势群体。同时,要求学生在平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现实社会的实际状况,让学生具有人文情怀。社会是活生生的大课堂,学生更早的接触、融入社会,有利于增强对社会的感知和认识。在历史课堂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的变迁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怀。所以,丰富的社会活动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黄进凤.高中历史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策略.2020
[2]杨戬.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中小学教育.2019
[3]佚名.研究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2018
[4]韩小红.试析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培养.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
[5]许德发.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