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商务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教学创新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李霞
[导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各行各业得到快速发展,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各行各业得到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加快与教育深度融合,为高职物流管理教学带来了新挑战。本文以此为背景,探究在新形势下高职物流管理教学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电子商务背景下,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育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电子商务;高职物流管理;教学创新
1.电子商务背景下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教育上的方向转变
1.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育主体出现转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互联网+”各行各业得到快速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在加快与教育深度融合,教育也快速向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发展。各高职院校均面临相同的挑战,在传统教育理念中,过分重视主客体的关系,在主体和客体之间造成的反馈体系当中,客体所拥有的话语权通常是单方向的表达,不能顺应电子商务背景下教育模式的变革。在电子商务环境下,当代高职院校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渠道发生变化,教师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学生也从之前的客体位置,转变为物流管理教育中的主体。因此,各大高职院校必须用正确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的变革,意识到高职院校在物流管理教育上主客体关系的转变,物流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应适时作出调整,同时进一步解决高职院校物流管理面临的教育问题。
1.2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学更加精确化
        在传统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大多运用自己之前积累的教学经验以及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物流管理教学,因此,很难适应时代的发展,导致物流管理教师不能透彻分析当前新环境下产生的教学问题,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从电子商务视角下,这些变化为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教学方法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可以为其带来更便捷的信息查找方法,提供更科学的教育数据,让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教育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具有吸引力,也能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学生的真实需求。
2.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2.1高职院校的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不足
        高职院校的教师对于创业教育内容不够了解,教师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专业教师首先必须要接受相应的创业理论知识培训,同时还需要具备非常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基于我国物流行业的井喷式发展,物流管理的专业教师并不多,很多当前进行物流创业教育的教师都是从其他专业转过来的。因此,一部分教师缺少一定的实践经验,还有一部分没有相关专业知识,导致教师的专业水平不足。
2.2高职院校对于物流专业创业教育投入资金不足
        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作为用人单位来说,不仅重视员工的实践技能,更加注重员工的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作为输送人才的基地,不仅需要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用”,而且还需要学生掌握如何“创造性地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只有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生产过程,掌握物流软硬件的操作技能,这样才能够更快的适应岗位需求,真正解决物流行业中所存在的问题。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想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就需要加强产教融合,企校协同,让学生在贴近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学习,充分了解物流岗位的工作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地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业激情。
2.3教学体系考核不够健全
        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考核主要针对教师及学生两方面。对于教师来说,主要通过学生评教、督导听课等方法来对教学水平进行考核,缺乏教师相对科学的评价指标,完整的教师考核体系,能够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当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生考核,只能通过学生参加技能大赛,以及相关测试来完成,教学体系考核不够健全。


3.电子商务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育的发展路径
3.1明确教学培养目标
        在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中,高职院校应当首先明确自身定位,明确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对物流专业人才的要求,从而调整专业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多类别、多层次、多途径的立体化物流创新创业课堂体系,为社会培养和输送更多的创新型复核性技术技能人才,从而制定出一系列培养措施。在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活动中,院校方面应当从自身的实际办学条件出发,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以服务地方经济角度考虑,整合物流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而调整专业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标准,综合制定专业的教学发展战略。
3.2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虽然已有一些高校建设了创客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但整体而言,仍存在许多学校忽视创新创业教学,已有的物流实训平台流于形式,不能保证物流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同时,为弥补物流创新创业实训平台的不足,各高职院校首先需要加强校企合作,让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的物流工作环境中学习,了解物流行业及企业的发展,为以后的创业打下基础;也能够为物流企业培养出符合岗位需求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提高物流毕业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3.3加强师资力量
        我国的高职院校想要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就必须要加强学校的师资力量,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创新性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吸引更多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入职,提高高职教师的职业认同;其次,院校方面应当加强和当相关物流企业的合作,院校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到物流企业的工作地点进行参观,同时可以聘请企业中的优秀技能人才或者从业骨干作为学校的名誉讲师,或者邀请相关的专业人士到院校里进行讲座等,这是从引进的角度来考虑师资力量的加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院校方面对待自身已经入职的教师应当贯彻考察培养制度,院校方面对待在学校中专职的教师应当制定一套完善的考察机制,从教学成果,教师道德,专业知识等方面对教师进行考核,同时实行分级管理策略,对待那些考核结果优秀的教师给予表扬和委以重任,较差的则要给予一定的鞭策和鼓励,通过这样的措施力求为院校培养教学经验丰富,道德水平高,专业知识扎实的优秀教师,从宏观的角度上调控师资力量的发展和结构组成。
3.4引导学生做好创业规划
        高职院校应该从学生进入校园的第一天,就让学生能够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引导学生进行创业规划,这样学生才能够向着目标不断发展,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规划,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减少盲目就业,推动物流创业教育。
3.5建设多元的物流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并非只为实现学生创业,更应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业技能等,专业教学设计时,应建立“全覆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对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论证,调整课程教学体系,修订专业教学标准,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形成认知、技能、实践层层递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课程教学体系。
4.结语
        电子商务背景下,新技术新应用对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带来了巨大挑战,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必须快速适应这一时代发展。通过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引入“互联网+”的教学手段,打破传统以高职院校物流管理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以校企合作及产教融合创业平台为载体,创建当前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发展所需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影.基于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 (07):79-81.
[2]张芳.电子商务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教学创新研究[J].智库时代,2019(30):208-209.
[3]唐佳.电子商务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教学创新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0,42(02):155-156.
[4]别文群;缪兴锋.基于信息技术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创新的研究[J].电脑与电信,2019(09):17-2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