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资源在农村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开发和应用 ——鹅卵石画进校园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邓学荣 刘晓玲
[导读] 开发美术课程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留心生活、留心身边事物,
        内容提要:开发美术课程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留心生活、留心身边事物,知道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师生共同发现新材料、利用新材料的过程也是学习美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创造美术课程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素材,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充分挖掘美术教学中生态教育素材本身的教育意义,又可以创造性地赋予其他教育意义,教师应该大胆地发挥创造性,让生态教育素材走进美术课堂。
        关键词:农村美术教学        鹅卵石画  课程资源        开发  应用
        农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受到社会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家庭教育氛围和美术师资的匮乏与浪费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许多农村小学美术几乎是一片空白,美术课开设不完整,随意性强,课堂教学资源的利用仅仅局限于美术教材、一些简单的教具、学具、挂图、教学PPT等,课堂教学模式传统化,老师在课堂上死板说教,学生也只是简单地画画和完成书本后的课后作业,所有文化资源的利用仅仅拘泥于课本内容。教学中不能调动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学生丧失了创新和探知的能力。美术课堂呈现出一幅这样的景象:学生的观察力敏锐、记忆力增强、相像力丰富、求知欲强,他们在兴趣盎然的状态下学习,而后仅仅是完成教材作业,草草作完一幅画来收场。绘画、想象、创作等方面的开展能力在课堂中没有很好地得以发挥。但是怎样让孩子喜欢上美术课,如何让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创新力”在课堂中发挥到极致,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美术的真正快乐呢?这就要求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建鲜活的、发展的活动形态。而支撑美术课程的物质资源也不应该是静止的、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改进、变化、更新和发现挖掘好的乡土资源有效地利用到我们的美术课堂。因此我们学校艺体教研组教师便充分利用各种乡土文化资源融入到美术教学中,美术组主研鹅卵石画,让鹅卵石走进校园,进入美术课堂,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动手能力达到开发学生的智慧的目的。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图像作为一种有效而生动的信息载体,越来越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美术课程向学生提供了技术性活动的基本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和善于实践的心理品质。我们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越发感到,因地制宜,让每一位农村孩子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善于发现美,动手操作创造美的能力,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美好品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等,都应是普通教育美术课程永远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实践,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发现,去寻找,感受美术材料的形态、肌理、色彩、质地开发美术课程乡土文化资源,让学生留心生活、留心身边事物,知道在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师生共同发现新材料、利用新材料的过程也是学习美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创造美术课程的过程。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素材,这就意味着教师既要充分挖掘美术教学中生态教育素材本身的教育意义,又可以创造性地赋予其他教育意义,教师应该大胆地发挥创造性,让生态教育素材走进美术课堂。艺术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创造中表现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变化,寻求一些可利用的素材,为他们创作积累素材。
于是学校把艺术教育中的“乡土资源”利用渗入到课改实验中,根据自身环境特点(元坝小学,吸千年古镇山水灵气,汇儒家、道家、西方教育精华,择东河乡土文化经典,数代园丁杏坛弄潮,萃萃学子求知习品,共同酿造出醇香绵长的校园文化。历代元小教育人的智慧和汗水,使以传承创新东河乡土文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如春风化雨,润泽苍山。),开发适合于学生的课程资源,应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树叶、花朵、鹅卵石、泥巴、生活中的废旧材料)以及校园内种植园中的各种蔬菜等等可利用资源都融入到美术教学中,并确定了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方向,制定原则:观察身边事物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取材简易、经济实用、有开发潜力。
        依据以上原则我校将东河畔的鹅卵石定为主要开发对象。因为农村学校河边的这种石头随处可见,他们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学生很容易收集。美术教研组的老师们便将这一材料引入了课堂,引导学生从身边开始,发现美,创造美,享受美,学生从找石头到画石头,从而深深爱上石头,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兴趣、绘画能力与技巧,还培养了学生坚如磐石的意志品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了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保护生态环境的朴实教育。这正是乡土文化资源利用的价值体现。


        在这一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的美术教学进行了各种实践操作:
        1、鹅卵石画面向全体学生,设立鹅卵石画兴趣小组(每周固定时间分年级在美术活动室)开展活动并在美术课堂中进行渗透。
        2、收集鹅卵石,认识鹅卵石,形成山石文化系列。
        3、针对学生年龄特征,知识结构层次,按低中高三个年级段来制定教学目标,每个年级段有课时的教学内容,课题的研究落实到小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根据石头的不同形状、色泽、纹理、造型,自由创作自己喜爱的,能显示个性的作品形象,充分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挖掘学生的创作潜能。如:低年级学生,可以给石头彩绘各种漂亮丰富的颜色,让他们用喜欢的色彩描绘自己心中的世界,画出自己蓝天下的七彩童年,还可画一些简单的线条、花草树木、动物等来激发他们的绘画创作兴趣。中年级学生可以在石头上画一些简单的动物、人物头像、京剧脸谱等。高年级学生可以在石头上创作风景画或有故事内容的作品,还可以把一些石头画进行组合装饰,创作童话、寓言故事场景作品。让我们的美术教学焕发出神奇的艺术魅力。
        4、作品成果展示。在校内活动中,定期举行画展,如:六一儿童节画展,展示学生的石头画作品,让他们充分感受创作成功的喜悦和劳动后的收获成果。在校外的美术比赛活动中选拔出好的学生作品来进行推荐发表,采取合理的方式及时地展示学生合作学习和自己个人的创作成果,这样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励学生更好地学习,调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欣赏到其他同学创作的优秀成果,加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激发起他们的创作潜能,从根本上克服了学生从想学美术而又怕创作不好的畏难情绪中释放出来。美术教师应可能地对学生的成果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总之,在鹅卵石画中,让孩子们用他们喜欢的色彩来描绘他们心中的七彩童年,通过一个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来品悟人生的道理,用一个个寓言来激励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就是我们农村学校美术课程资源开发并应用的目的,让农村孩子们合理使用身边的材料来上好每一堂美术课,让他们从乡土文化中学到一定的审美教育,从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石中,感受到家乡的美好,从小养成热爱家乡的美好品德,传承我们中华民族吃苦耐劳、淳朴善良、勤俭节约、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⑴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⑵《中国美术教育》       
        ⑶徐朝晖  《谈生态教育与学生成长》  上海教育科研  2006.1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