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比与普高及大学的计算机课程而言,中职学校的计算机课程具有独特的性质。该课程的制定活动需要面向社会、面向就业、面向人才需求,具有实践性+理论性并重的色彩。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要想顺利开展计算机教育工作,就必须把握中等职业学校学科教育特点。同时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现状,找寻教育教改切入点,实现计算机教育创新发展。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现状;对策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题,它承担着培养社会初、中级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该教育显著特征即“时代性”、“动态性”特征,它能够根据行业发展、人才需求进行更新、丰富。伴随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日益提升,中等职业学校也迎合时代发展开设了计算机应用专业,为响应计算机人才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但就目前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育现状而言,其教育有效性并不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该教育新形势做对应的教育改革,以促进计算机教育新发展。
一、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现状
就我国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及教育发展而言,总体看教育发展是成功的,为社会培养了一批计算机人才。但随着计算机与我国社会各行各业的紧密结合,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致使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要求日益提升,高技术水平、高职业素养的计算机人才成为了社会当下所需。但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并不能够有效满足这一人才需求,教育教学“广而不专”、“泛而不精”。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三。首先中职学校在开展计算机教育时定位不够准确,教育目标创设更侧重于“理论性人才”培养,没有与行业企业发展相联系;其次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课程更新存在问题。纵观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课程,陈旧性色彩严重,导致学生“学”、“用”脱节;其三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教学素养、专业水平无法有效支撑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且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方式方法相对单一,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等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育质量,导致计算机教育存在重重问题。
二、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发展新思路
正是因为上述所说,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发展遇到了诸多“瓶颈”。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才更要把握职业教育“时代性”、“动态性”、“发展性”特征,在教学实践中采取有效对策,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发展。
1、找准目标定位,合理安排课程设置比例
上述我们也提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为社会所需要的中、初级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设定专业课程教学目标时,必须将专业课程教学目标与中职学校教育目标相结合,同时要结合计算机行业发展情况,以社会需求为指导重新定位教育目标。在“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中明确提出这一要求,即要求中职学校在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时要加强计算机软件、多媒体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三方面教学。同时强调“理实一体化”教学,这为中职学校开展计算机教育工作提供了方向指引。
中等职业学校应当合理安排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比例,要认识到计算机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理论性并重的课程。因此在实践性课程的课时数上应当有所提升,且要适当的确保实践性课程与理论性课程的相互搭配,这样才能够从课程设置上保障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
2、改革教学方式,提升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程教学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即利用一支粉笔、一张嘴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实际上这一教学方法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在专业课程上的学习自主性,甚至无法满足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需求。因此教师应当适当的改变课程教学方法,融入多元新式教学方法落实专业课程教学,以提升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融合“情景教学法”来进行课程教学。
将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计算机知识生动、直观的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展现给学生,深化学生的认识,让学生找准应用的时间空间;教师可以利用“任务驱动法”,将课程学习的权力下放给学生,让学生们在脑海中进行“头脑风暴”,在任务驱动下逐个完成任务,实现知识理解。如在学习Flash动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典型的动画,让学生在观看时完成如下任务:
(1)动画制作的原理;
(2)动画制作的过程;
(3)上机操作制作属于自己的动画;
在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对内容进行集中总结,实现二次巩固教学。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的新式教法。例如小组合作、微课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加以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利用新式教法,创新计算机教学形式,提高教育效果。
3、重视实践训练,适当融入技能竞赛内容
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很强,需要学生经过大量的上机操作才能够形成真正的专业技能。因此教师在开展课程教学时要注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实习任务。且在设计实习任务时要遵循“跳一跳,摘桃子”的原则,这样才能够保障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实现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
中职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可以在开展实践训练时融入技能竞赛的相关内容。技能竞赛是计算机行业发展的“技术风向标”,教师可以基于此进行竞赛模拟、实践训练,能够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也能够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
4、重视教师建设,提升教师素养支撑教学
上述我们也提到,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对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落实开展教育工作的第一人,必须具备较高的素养、专业技能。因此学校必须加强对计算机专业教师的培训,既要开设培训平台从时间、资源、资金上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支持;又要鼓励教师投入到计算机应用课题的开发的研究中,对一些业务出色的教师,如编写CAI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教师予以鼓励和奖励,这样能够促使教师积极发展,提高学校的学术氛围。
教师本身也要认识自身专业发展的重要性,要与时俱进争做教育发展的第一人,站在教育改革的洪流前列,在提升自身素养中实现教育教学支撑。
5、推进校企合作,变化教学评价形式内容
校企合作是中职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对培养人才有着积极作用。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处于高速发展、高速变化的境地,因此推进校企合作十分必要,能够让中职计算机教育工作培养的人才更适合企业人才需要。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必须精选企业,和企业之间达成合作共识,让企业能够助力学校的教育工作,实现双向共赢。其次中职学校要在顶岗实习的实训活动中做好学生的跟踪工作,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训情况,掌握学生的实训动向,针对性的为学生的实训实习提供帮助和指导;其三在校企合作视角下教师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考核内容要是全方面的。
如在针对硬件维修”这一内容考核时其考核标准包括学生的仪表、姿态、应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答题完整性、实用工具有效性等。只有对学生进行全方面的考察,才能够改变“过程为本”的评价体系,才能够在全面化评价下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从而达到学生全面培养的最终教育目的。
结束语:
虽然推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改革发展是一个长期性、实践性的工作,但只要中职教育工作者能够以积极的眼光正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现状,采取有效对策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就能够确保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改革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进程,更好的培养为社会需要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果.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20(02):135-135.
[2]高大伟.关于提升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成效的策略探究[J].科学与信息化,2020(02):126-126.
[3]涂海.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实践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7(12):150-150.
[4]崔燕.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价值提升策略[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0(01):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