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生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张良
[导读] 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最关心的是如何提高教学的
        摘要: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高中历史教师最关心的是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对于艺术特长生的有效教学也是如此,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的热门话题。艺术特长生有其专业特色因而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则会与普通文化生有所不同,因而在探讨艺术特长生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方面应该有所区别与侧重。
        关键词:艺术生 历史课程 有效教学
        我国很早就有关于有效教学的讨论,教育理论著作《学记》记载:发然后禁,则捍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多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艺术特长生的历史教育问题也可以参考《学记》的思想,大部分艺术特长生在初中时期已经养成坏的学习习惯,并且根深蒂固,再想改变它已经相当困难了,根据《学记》中教育失败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改变策略,孔子在阐述其教育理论时提出要“因材施教”,所以在针对艺术特长生的教育方面要格外的注意“因材施教"原则。
        艺术特长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初中时期历史就没有打好基础,历史科目在初中时期就属于“副科”,所以上高中之后学习新课标的后史知识就更加吃力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想达到教学目标就更困难了,因此必须得找到一个切合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在对艺术特长生的历史科目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切合实际,降低要求,降低标准
        学生最关注的是能不能考上大学,学校最关注的也是升学率,而社会对学校的认知也是考察学校的升学率,所以在提高教学有效性方面很多人理解为提高成绩。假如完全按照课标要求,完全按照普通高中生的标准来讲解会脱离实际,很有可能导致"事倍功半",学生接受不了,老师也就不好教,学生也很难取得很好的成绩,从而陷入恶性循环。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得切合实际,降低标准,高考分数对艺术生的要求没有普通学生的分数要求的那么高,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需要解决太多的难点知识,可以根据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高考目标,大致确定高考历史所需分数,所以我们只需要解决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的能力会分析解决一般难度问题就够了,多给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所以教师讲解的东西不需要很多,关键是打基础。


        二、对新课程进行调整,磨刀不误砍柴工
        要打好学习基础,就要很好地切合实际,初中历史是按照传统的编年史的方式编排的,而新课改之后历史改成了专题式: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大的专题,艺术学生本来初中基础就很差,突然变成专题模式使得学生压力更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追求教学进度,在进行高一新课之前有必要进行简单的编年史学习,分中国史和世界史对历史时间进行整理,这需要教师进行自编教材或者是缩减以前的教材,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磨好“刀”后再进行专题史学习就会有更好的效果,这也是实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的培养是提高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历史科目也是如此,通过实际调查发现,艺术生对文化课学习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这也是艺术生文化课成绩不高的重要原因,有位哲人曾说过:“兴趣是最老师。”对某项事物感兴趣,就会主动接近它、思考它,也就会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因此,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这是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做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新课改的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讲授法的教学模式,多启发学生。
        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
        历史是“循序渐进”发展的,历史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及有互联系的关系的,所以在教学活动中,着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必要的,要求培养学生站在更高的地方看历史发展进程,培养学生的全玉球史观、唯物史观及文明史观等等。“投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了这些理论方法之后学习历史解决历史问题就会简单很多。
        当学生掌握了这些史观之后,便会更容易培养出独立学习的能力了,尤其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平时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总结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最后锻炼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课堂教学培养和习题锻炼,所以教师在针对艺术生课时讲解基础知识完后就可以进行材料训练了,因为能力是在锻炼中培养出来的,艺术生没有太多课余时间用在历史学习上,所以,在课堂上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及时得到反馈。
        总之,在针对艺术特长生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需要准备更加充分,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树立更为合理的教育观念。当然要真正做到有效教学,需要的努力还很多,这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不断探索、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新课程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
2.学记.中华书局
3.史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4·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