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六要素整合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研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0年11期   作者: 李晓玲
[导读] 新课改提出了六要素整合活动观,旨在推动系统的教学过程,为
        摘要:新课改提出了六要素整合活动观,旨在推动系统的教学过程,为提高英语教学和落实核心素养指明方向。初中英语教师怎样认识和实践六要素整合活动观决定了课堂组织与开展的效果。笔者以六要素整合观为切入点,先探讨六要素整合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再依托六要素整合活动观,结合教学实例,研究文本解读、目标制定以及读前、读中、读后等各个关键环节的实施路径,为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六要素整合;主题语篇;路径  
        新课改提出的课程六要素主要包括主题语境、语篇类型、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言技能和学习策略,这六个要素是一个相互关联、缺一不可的有机整体。
        一、六要素整合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六要素整合应用于英语阅读教学中,是依托学生的学习理解、实践应用,再到知识的迁移和创新,体现的是学生知识输入、知识加工、知识输出的过程。六要素整合观的实施,为英语课程内容的整合,为学生深度学习,为课程目标的落实提供了保障,为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提供了支撑。
        二、六要素整合应用于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路径
        1.基于主题语境,深层次解读文本,进行语篇教学
        六要素整合的活动观首先要求教师必须基于主题语境,深层次解读文本。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成效。解读文本的三个角度是what,why和how。What指的是故事的体裁、主旨大意;Why是作者的写作意图;How是作者的表达方式。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Unit1“Bus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ve an old man”新闻报道,以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讲述了公交车司机和乘客挽救了晕倒在地的老人的事,通过肯定帮助别人所带来的意义来鼓励人们去帮助他人。本篇文章用语较为简单明白,生词量较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将重心放在学生利用已有句型和现有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对他们自己观点的表达以及对于新闻文体特征和结构的分析上。
2. 基于文本研读,设计可达成、可操作、可检测的阅读教学目标
        制定阅读教学目标是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阅读教学的基本出发点,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因此在阅读课堂上增加教学目标的分享环节,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在阅读课结束以后,设置自我评价环节,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检测和调整,从而基于目标反思学习效果。
        在“Bus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ve an old man”的阅读课中,教师要基于文本研读,基于学情,设定可达成、可操作、可检测的教学目标。知识能力教学目标可设定为1)掌握伤病和急救处理的基本知识及表达;2)掌握文章脉络,概括文章大意;3) 通过信息梳理,能进行一次采访,提升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4)通过多角度问题设置和讨论,能思辨看待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升发散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文化品格的培养教学目标为1)通过对疾病、急救措施的了解,提升自身应急处理能力的意识;2)通过了解救人事件带来的积极后果,树立帮助他人的意识。


        3.基于语篇、教学目标和学情,设计好指向核心素养的英语阅读教学活动
        3.1读前阶段
        读前阶段是为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输入新的知识和技能做准备。设计读前活动,我们需要考虑该活动是否符合学生阅读文本的需求,是否可以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和语言知识,是否有效引入本课话题,是否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
        Bus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ve an old man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先给学生播放一则年轻男人救了一位老人的新闻视频,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讨论:这则新闻报道了什么事件?新闻体裁有什么特征?之后,教师在多媒体上呈现课文目标图片,抛出问题What happened to the man lying by the road?What was the person next to him doing?让学生描述图片中出现的人物、地点、情景等,在语境中教授文本生词,鼓励语言薄弱的学生用简单的话语进行微输出。
        3.2读中阶段
        读中阶段是语言输入以及信息提取、加工、整理的过程,强调新知识构建与内化、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举一反三。在整个读中活动,教师可以优化提问策略,给学生足够的阅读和体验文本的时间,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表达,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在Bus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ve an old man的读中阶段,教师让学生阅读第一段总结文本的体裁,之后,教师总结分析新闻体裁的特点,让学生感知不同语篇的文体特点以及其承载的文本意义。学习第二段时,教师可设计时间轴信息思维导图,让学生补充完整信息,引导学生完成信息的获取与梳理。之后,让学生进行信息匹配活动,找出司机、乘客、妇女在老人晕倒的时候分别做了什么事,然后让学生根据关键单词、短语和句型,阐述事件的经过。教师基于学情,深入语篇,通过不同层面,循序渐进的提问和真实的课堂互动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概括思维和批判思维等思维品质。
        3.3读后阶段
        读后阶段着重语言知识与技能的巩固和综合运用,发展学生思维与表达能力。在读后活动的设计上,教师首先需要思考读后活动与前期输入是否具有内容和逻辑上的相关性。
        在Bus driver and passengers save an old man的读后阶段,教师可设计迁移创新情境:假设你是每日新闻的小记者,请报道这次公交车司机救人事件,并采访当时的司机、乘客和被救的老人。学生确定角色,用所学语言提出或回答各种问题。他们交流了思想,学会了提问,发展了创新思维。最后,学生可结合写作,想象老人被救后的心情,把采访稿写出来或者通过英语戏剧的形式还原当时的情景。超越语篇的活动设置,学生能够输出融入了目标语言的、具有思维含量的和富有情感的表达。
        在阅读课的最后,学生结合学习目标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课堂学习效果。老师布置作业(1.Write down the interview report and share it with your classmates. 2. Surf on the internet to know more information about first aid.),使学生巩固所学,拓展主题知识,进一步实现迁移创新。
四、结语
        六要素整合活动观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改变了以知识和技能为主的碎片化学习的现象,让学生真正成为主题意义探究的主体,他们在情境中,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式的学习,积极地探究主题意义。基于六要素整合活动观设计的活动链和问题链,使逻辑的进阶、发展、提升落到了实际,学生的思维层次不断进阶,思维品质得到了提升。

参考文献
教育部. 2018.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秋会、王蔷. 2016. 浅析文本解读的五个角度[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1):11-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