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幼儿园数学教学之有效策略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9月   作者:郎达姗
[导读]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常言道:兴趣是第一位教师,是一个人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对该事物观察敏锐、记忆牢固、思维活跃。并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那么在数学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寻找最合适幼儿的教学策略是非常必须的。根据《幼儿

郎达姗   贵州省贞丰县者相镇中心幼儿园 贵州 贞丰 562200
【摘要】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重视数学知识的学习,很容易导致枯燥和乏味。常言道:兴趣是第一位教师,是一个人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一种认识倾向。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对该事物观察敏锐、记忆牢固、思维活跃。并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那么在数学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寻找最合适幼儿的教学策略是非常必须的。根据《幼儿园教育纲要》的精神,数学活动应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探究为主,为幼儿日后学习数学创造有利条件,为幼儿终生学习数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操作;探究;感知;游戏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28-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幼儿园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进行探索提供条件。依据这些理念,我们重新审视了幼儿园的数学活动,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学形式单一,多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较少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往往不够灵活,教师对数学教材的理解上还存在欠缺;教学的基点较多地定位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迎合部分家长要求以学习为主的目的,所以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多以传授数学知识为主要目的;教学方法枯燥,教师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幼儿学得被动、机械,没有快乐与兴趣。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依据《纲要》的理念,在实践中对数学的策略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数学
        皮亚杰认为:“儿童不是学会算数的,而是重新发明算术的。”这说明数学不是按成人意志能“直接教会幼儿的”,而是要通过幼儿的“动作建构”“动作内化”“发明”来学会的。幼儿处于前运算时期的直觉思维阶段,他们的心理表象符号功能处于萌芽阶段,符号功能所产生的心理表象是具体静态的物像,而不是内化、概括化的动态式心理表象。动态式心理表象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的自由探索与亲自体验才能达到,仅靠单纯口头传授是难以形成的。因此,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不能单纯地从演示到演示,从教到教,而要为不同层次的幼儿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石子、树叶、贝壳、剪刀、纸、笔、沙漏、盒子、塑料空瓶、毛线、布条、算式卡片、木珠、计算器、七巧板、扑克、钟表、量杯等,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具体的`材料,初步理解、形、量等数学知识,只有幼儿通过亲手操作他才能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会数学,并且能从心理喜欢上数学。



        二、让幼儿探究后再进行教学
        在数学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幼儿在做加减运算时的“掰手指”现象,究其原因,是抽象的数字与数字所蕴涵的实际意义在幼儿的头脑中出现脱节造成的,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实质是幼儿缺乏自主探索、积累感性经验的过程。因此,幼儿对抽象的数概念的理解与掌握,首先应从探究开始。所谓探究,就是让幼儿在数学区域中,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水平,自主地选择教师投放的具有层次性、渐进性的操作材料进行操作练习,从而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获取感性知识。
        三、让幼儿先感知再进行练习
        幼儿掌握数概念需要先经过借助操作材料不断探究;逻辑推理类型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如分类、排序、交集等概念,则需要先进行集体教学让幼儿感知规律。集体教学的目的是熟悉问题的要领,为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练习、领会要领作铺垫。在集体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教具的演示讲解、启发性的提问以及幼儿的参与性讨论,让幼儿发现物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总结出规律。如,在幼儿学习“排序”时,我们先进行集体教学,以情境性游戏的方法出示教具:“过节了!看舞台打扮得多漂亮。”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形状的气球:这些气球是怎么挂的?‘有什么规律?后面应该怎样挂?“教师启发幼儿找出挂气球的规律,使幼儿清晰地领悟到物体排序具有规律性。
        四、利用教学游戏,形成学与趣的和谐
        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游戏是幼儿最感兴趣的活动形式。针对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根据数学教学内容,设计搜集了大量幼儿感兴趣的数学教学游戏。如学习了“8相邻数”,我就和幼儿一起玩“抢椅子”的游戏,进而掌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出示8把椅子,请9名幼儿参加游戏,教师击鼓,游戏开始,鼓停,有1名幼儿没有抢到椅子,由此,通过对应比较,得出8比9少1,抢不到椅子的幼儿淘汰出去,椅子和幼儿一样多,拿掉一把椅子,继续游戏,再通过对应比较得出8比7多1。采用多种多样的游戏进行教学,不但可以使犹如在欢乐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和巩固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提高了幼儿的比较、分析、判断、推理能力。
        五、注重各领域的有机结合,形成数学与各学科的渗透
        新《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语言故事是幼儿感兴趣的教学形式之一。在数学教学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针对数学内容要求,我自编了许多既有趣又符合知识要求的故事,并把数学教具作为故事中的道具。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音乐活动与数学学习的整合,实际上是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幼儿在音乐声中放松心情,以愉悦的情绪接受知识,启发智力,获得对事物较为整体、较为全面、较为生活化的认识过程,从而促进幼儿左右脑的功能协调发展,也同时会感受到事物的数量、形状、空间位置等特征,体验到事物与数量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徐苗郎,《我的幼儿园数学活动模式》;
[3]薛辉,《幼儿园数学有效性教学的策略》,考试周刊;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