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语文课堂讨论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9月   作者:吴勤慧
[导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讨论中,教师必须要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师必须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革新和完善教育方法,重视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效率。

吴勤慧   湖北省巴东县水布垭镇水布垭中小学校  444330
【摘要】在小学语文课堂讨论中,教师必须要将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体,在讨论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讨论的效率。但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师必须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革新和完善教育方法,重视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气氛;实践思考;课堂讨论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16-02

        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组合作学习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下围绕着问题相互交流探讨,并引导、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更深入地分析问题,从而完美地解决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更快、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相应的授课内容,同时还能促进师生以及生生之间信息的交换与情感的沟通,此外,还能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接下来,本文就详细阐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课堂讨论的策略,仅供其他教师参考。
        一、精心制定讨论目标,确保课堂讨论的针对性
        在语文课堂中要善于利用讨论这一环节,明确学生需要讨论的问题,教师自己也可以加入到讨论环节中去,缩小与学生之间的心灵距离。同时还可以在同学们讨论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做他们的指路人,帮助学生拨开迷雾,走出困惑。同时,课堂讨论必须要给同学们留出足够的自由讨论时间,不能让学生感到语文学习的压力,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通读课文,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学习“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时,如果只是简单的教师讲述学生听,学生根本不能理解这首诗的真正含义。而通过课堂讨论的环节,最终能够讨论出这首唐诗的真正内涵。学生通过对这首古诗的讨论,能够看到童子对作者的回答,才发现自己要拜访的人原来上山采药去了,导致这次的拜访之路没有结果。语文课堂讨论能够让学习事半功倍,同时也能让学生从讨论中获取不同的层面的思路,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语文课堂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必须要准备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在学生学习的道路中给予学生更好的帮助和引导。教师在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过程中,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力求课堂讨论形式的多样化,将灵活的课堂讨论方式带入到语文学习中,是学生既能够参与其中,又不会偏离主题,使语文课能能够井然有序的进行下去。
        二、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讨论式教学是在考虑学生的知识范围内,引领学生通过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同学相互交流从而得到知识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在讨论的过程中通过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长此以往将很好的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在目前,不少学生在家中都是独生子女,与父母长辈间的交流构成了学生交流的主体,学生因缺乏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而造成与他人交流困难的情况,不少学生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讨论式教学,可以很好的弥补学生间交流不足导致的表达能力缺失问题,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学习《一只窝囊的大老虎》这篇课文时,我在课堂上融入了讨论式教学来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上课时,我带领学生阅读完文章后,我问学生:“大家觉得作者扮演的这只大老虎窝囊吗?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一下,待会儿每个小组派出一个代表发表小组的想法。”在学生讨论完毕后,我问学生:“觉得大老虎窝囊的举手?”接下来,学生发表了想法:“老虎给人的形象是凶猛可怕的,就算是演出也要尽可能的还原老虎的特征,而作者扮演的老虎不符合这一形象,是窝囊的。”反对的学生指出:“小学的演出就是为了锻炼学生的能力,作者能够努力的去扮演老虎,是值得我们表扬的,不能说他窝囊。”正反两方在讨论过程中都振振有词,有条理,这很好的强化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引导学生围绕中心讨论,民主发言气氛和谐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学生往往会在讨论环节不知道该说什么,加上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特点,很容易在讨论中由某个人的一句话就带领整个讨论组偏离主题。这时候教师的引导作用便体现出来了,在学生偏离主题,曲解文章中心意思时,教师要予以正确的引导,将学生的思路从偏道上带到正轨,并对学生的理解进行纠正和调控,带领学生走出误区。教师也可以在课堂中展开辩论式的讨论形式,语文问题的回答思路是多个层面的,教师可以通过辩论让学生做到一题多解。某些语文问题在采用常规方法是很容易出错,教师可以设置一个矛盾问题,当用不同的思路解答时就会同传统方法出现矛盾。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根据这个矛盾,展开语文辩论,让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分析,不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这篇课文时,通过文章优美的语句,以及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运用,就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到作者借助紫藤花对生命的感悟。但是,再联系当时作者的家庭背景,由于作者的家庭遭受文革的迫害,小弟也因绝症而死亡,导致作者在焦虑和悲痛中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但作者在面对紫藤花时,又受到了什么样的鼓舞,为什么紫藤花会给作者带来鼓舞。教师可以根据这些让学生展开讨论,去感受作者心中的真实感情,从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中,感悟作者积极人生态度的转变。
        四、选择恰当的课堂讨论时机,提高课堂讨论效果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这样不仅能有效活跃课堂的氛围,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还能开发学生的群体智慧,增加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数量,从而实现学生智慧的共享,并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教师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
        1)在学习课文相似的段落时;
        2)当讲解到课堂重点或难点时;
        3)当教师进行知识拓展时;
        4)当学生对教师的问题“卡壳”时;
        当出现以上四种情况时,教师就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活动,充分发挥出学生集体的智慧,引导他们将自身的思维发散开来,通过交流沟通,得出正确的答案。
        例如,学习《火烧云》这篇课文时,文本中就有相似的段落,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再如,在学习《“妙极了”与“糟透了”》这一课时,如果教师提问“为什么‘妙极了’?又为什么‘糟透了’?”的问题时,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卡壳”现象。当学生出现“卡壳”现象时,教师就不能继续追问了,而是应引导学生开展课堂讨论,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的答案。
        总而言之,讨论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辨是非,增长知识,还要重视社会素质、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在组织课堂讨论要讲究方式、方法和方向。在讨论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说出来,也接收到其他同学的信息,做到加强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尽量做到学生能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能想的,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对于有争议或尚未察觉的重要问题,教师及时加以启发引导,还要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得出结论。组织课堂讨论还应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从中也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充分的提高和培养。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深入探究有效的课堂讨论,这就要求我们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弄清课文的重点处、难点处……从而使我们的课堂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教育过程》(美国,布鲁纳)邵瑞珍 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2015年2月.
[2]《教育过程最优化》[苏]巴班斯基 吴文侃 等 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01。
[3]小学语文名师课堂 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成败探究.张文质 窦桂梅 主编,2016.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