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一节英语说明文阅读课分析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9月   作者:谢维 孙晓飞 王建兴
[导读] 说明文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教师不能仅仅带领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更要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该文以一篇说明文阅读为例。从篇章结构、联系实际和文章细节三方面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以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思辨思维能力。

谢维  孙晓飞  王建兴   昌平区燕丹学校  百善学校  小汤山中学
【摘要】说明文主要目的是传递信息,教师不能仅仅带领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更要在阅读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该文以一篇说明文阅读为例。从篇章结构、联系实际和文章细节三方面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以启发学生思考,提升学生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思辨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 说明文阅读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45-01

        《21 世纪外语学习标准》对外语课堂教学提出了 6 项要求,思维能力是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它强调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应贯穿于语言教学之中。 “忽视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外语教学就会变成模仿教学、记忆教学(韩宝成,2010)。
        一、实施背景
        《英语课程标准》(教育部,2012)指出,关注学生思维发展是英语教学重点之一,教会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学生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思维发展的过程,不仅要在阅读教学中,关注语言知识,词汇、重点句型,语法项目的学习,还要重视在阅读中训练阅读技能,落实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文本分析
        本篇说明文的文本内容是笔者在初一年级教学中补充的一篇课外说明文,主题是anger,文本分为四段:第一段说明愤怒是一种情感,并列出了三种可能会容易导致人们愤怒的情况。第二段列出了人们愤怒时可能会出现的两种情况,一是大多数人会将愤怒表现出来,二是有时候人们会隐藏自己的愤怒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危害。第三段说明了怎么做才能以适当的方式来排解愤怒的情绪。第四段发出号召,希望人们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因此,笔者在初一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分析说明文篇章结构、将课文内容联系实际等方式降低学生理解说明文的难度,并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思辨思维和创新意识三方面思维品质。
        (一)理清结构和线索,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理解说明文的材料安排顺序是对逻辑思维能力的一种训练。
        训练学生理解说明文各段主题句和支撑句关系。因此,在本篇说明文的学习中,教师注重通过环环相扣、由浅入深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比较顺畅地找到或总结出每段的主题句。例如,教师针对第一段的阅读设计了一个猜测词汇的任务,让学生猜测“lose”和“break”的含义,这时候学生需要通过第一段中中“Many things can make you angry.”这句话判断出“lose a game”应该是“输了比赛的意思”。


这一任务设计的目的不仅仅在于词汇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猜测词汇的过程中关注本段的主旨句,也就是说只有关注并读懂了主旨句,这两个猜测词汇的任务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本段的主旨句,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Many things can make you angry.”是主旨句,后面“布置太多作业,输了比赛和弄坏朋友的物品”是例子。这样的任务设计由浅入深,能够帮助学生构架起逻辑思维的脚手架,从而更好的理解各段的主要内容。为了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学会主动地关注文章结构,例如在阅读第三段以后,学生就能够绘制出这样的思维导图: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对文章建立多重线索,学习文章的段中、段与段间的行文逻辑,提升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联系实际精心设问,降低文本理解难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关注了文本与学生生活联系的基础上,还要尝试唤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前老师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学生们会因为什么事而愤怒,老师收集了比较有代表性的结果,例如“当我不能玩手机或电脑时”,“当别人不同意我的观点时”,“当别人做了一些不好事情时”,在读后环节,教师出示了这些情况并让学生们以“知心大姐姐”的身份谈一谈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学生们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创造性地使用本节课所学,尝试解决实际问题。
        由于说明文特殊的文体形式,课堂上适合采用贴近生活的方式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还可以降低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如第二段读前通过给学生提供一些图片,让学生思考“How do you know a person is angry?”学生们会联系实际回答“一个人生气的时候,脸会红,或者大喊大叫,或者摔东西。”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阅读第二段,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文本中介绍的人们生气时的身体表征,即“人们生气的时候会脸红,呼吸急促,想伤害别人或者摔东西。”因此在说明文的阅读中,联系实际,为学生精心设计一些读前的问题。
        (三)关注文本细节、提升思辨性思维能力
        说明文是一种以介绍客观事实为主的文体,教师思考、分析、发现和找准思辨性思维与课文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对学生进行思辨阅读策略训练。在阅读本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句子“It’s normal for you to get angry sometimes.”让学生思考人们可以愤怒吗?它是不是一种不好的情感?通过思考学生意识到愤怒是不分好坏的,它是人类正常需要表达的情感之一。如果我们遇到一些使我们愤怒的事情,那就表达出来,只不过我们需要使用正确的表达和排解方式。
        四、实践反思
        在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语言知识和说明风格,还要将提升思维能力的活动融入教学环节中,创设不同层次的思维能力活动,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思辨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
韩宝成.关于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0-30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