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岑仕鸿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8月   作者:岑仕鸿
[导读]
岑仕鸿   贵州省黔西南州安龙县教育局教育发展中心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了,智力水平也就提高,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的一项基本任务。每个教师提出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现代化科学知识,而且要把学生培养成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确实做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那么,教师如何通过明理启发、诱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此谈些教学体会:
        一、加强数学语言概念,塑造清晰思维
        数学语言是由专有的符号、图形、文字组成,应该强化学生这种意识,那么可以从锻炼学生观察力来塑造学生清晰的思维。所以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特别是采用连续性提问,比如在教学两步以上计算的问题时,先问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求什么,再求什么?这种整组的问题能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善用教具,鼓励提问建立学生创新思维
        教师要要想办法让学生对已有的问题进行联想,启发学生用发散的眼光看问题。此外,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如果把教具用于其中就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参与,强化操作意识,注重学生的亲身感悟。多样化的学具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打开了学生的思维,通过汇报与交流使学生感受到,虽然采用了不同的研究材料,但是殊途同归,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思维由直观走向抽象,由特殊走向一般,使学生在发现知识的同时感悟到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三、学会数学思维方法,感悟数学思维。
        观察与实验、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类比与猜想等是数学思维过程中运用的基本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强调了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类比、归纳、猜测等探索、发现性的思维活动。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常见的数学思想有:数学化、模型化、化归、单位、函数、整体、运动变化等。教学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在对特殊实例的观察、试验、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成探索推理的过程中,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看到知识背后负载的方法,蕴涵的思想,并结合具体环节点化学生领悟这些思想和方法,那么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才是生动的鲜活的、可迁移的,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质的飞跃。
        总之,我们要把学生的思维习惯逐渐由“再现”导向“创造”,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研究新知识,引导他们总结规律,展开想象,大胆创新,以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目的。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