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9月   作者:王兴燕
[导读]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倡导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身兴趣自主地选定研究主题,这对尚不独立的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了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针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使语文教学达到预期目的。

王兴燕     广元市旺苍县东河小学  628200
【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倡导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自身兴趣自主地选定研究主题,这对尚不独立的小学生来说难度较大。为了使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同时针对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策略,以使语文教学达到预期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62-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提出学习和生活中感兴趣的问题,共同讨论,选出研究主题,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能从书刊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这就对语文课提出了明确的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落实课标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求问题的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是在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究,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取亲身体验和直接经验,养成积极进取的科学态度、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探索发现的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探究性的方式去研读课文中的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应用有关的知识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课文或课题为载体,通过查阅丰富资料,筛选、分析、判断信息,培养语感,积淀文化,完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整合。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呢?
        一、建立合理的研究小组。
        研究小组的建立要考虑到小组人数不能太多,一般3-5个人为宜。为了让每个学生都有探索研究的机会,都能通过学习得到不同的发展,要考虑在学生自愿的情况下,让认知水平、探索能力、语言表达、计算机素质各有千秋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这样,各小组之间的综合水平大致相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来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二、选择合适的研究主题。
        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是开放的,但小学生年龄小、知识量小、阅历浅,这就决定了其研究的课题只能是些简单的、浅显的、贴近学生实际的、能激发学生兴趣的主题。可以进行如下研究:
        (1)单元主题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中各单元的课文之间是互相关联的,可以考虑把整个单元的课文联结在一起进行研究,以达到单元的训练目标。
        (2)单项主题研究。


课文中有很多令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和较难解决的疑点,教师引导学生从故事背景、故事中的人和事、阅读方法、写作特色等方面去选题。
        (3)系列主题研究。如作文系列、阅读系列等。作文系列又可以分为写人系列、写事系列、写景系列……系列主题的研究可以使学生更系统认识、掌握知识和规律,形成阅读、写作的技能。
        (4)其他主题研究。研究性学习如果仅仅刻板地与教学联系,未免使这充满智慧的学习方式缺乏灵性,因而应引导学生把平时谈论较多、争议较大、与自身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话题作为研究课题。这些课题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倡导多元化的研究。
        语文研究性学习并不排斥其他学习方式,扩展了学生多元学习的机会和体验,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指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还应增强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心和责任感。曾有学者指出研究性学习的课堂设计要体现出六个方面的内容:有利于学生的思维与联想,有利于对教学重、难点的解决,有利于障碍的预防与诊断,有利于学科间的联系与沟通,有利于联系生产、社会实践,有利于选择和参与教学活动。
        四、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探究,但并不意味教师丧失了作用或担子轻松了。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始终是停留在表面的。
        五、重过程也重结果。
        从客观上讲过程和结果两者并无主次之分。以前的语文教学重结果轻过程,如今大家都充分认识到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无源之水。课改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体验。但重过程轻结果的认识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就语文教学而言,结果永远是很重要的。虽然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但是“双基”教学仍是所有目标达成的基础,是硬性的教学目标。缺乏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生,无法在学习中选择方法、去探究、去发现,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也不可能健康发展。
        六、留足研究的时间。
        学生确立一个课题后,必须留出大量时间让其思考,到网上云查找相关资料。小组成员之间交流、合作,一起去实践、去总结,最终形成书面结论。这需要相当长的一段自主研究的时间,也只有舍得花时间,学生才能逐步提高自主研究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事前必须掌握丰富的网上资源,或了解网上相关资源的分布情况,以便给学生提供学习资源和指导。此外,在课堂上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监控平台,了解学生的网上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资源。课后还应对学生的资料收集情况或论文写作进行调查,并作出相应的指导、评价和分析,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
        总之,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的个性化学习中实现全面的发展,在对语文的听、说、读、写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历语文实践的过程,形成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涛.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案例[J].文理导航,2016,(23).
[2]章娜娜.小学语文研究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语文园地,2015,(1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