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早读课有效性策略探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9月   作者:储春霞
[导读]

储春霞   江苏海安市实验中学  226600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91-02

        高中语文早读课效率低是多年来困扰高中语文教师和学生的问题。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解决,笔者认为原因大概有这么几个:
        一、早读课时间属于边角料时间,各地各校甚至一校之内的各班设计的早读课时间各不相同,有长有短或者没有。相对于固定好的一节四十五分钟的正课时间,这种不固定的边角料时间的确不太好安排和掌控,久而久之,语文老师也好,非语文学科的班主任也好,包括学生都认为这个课可有可无,随便应付了事,这样的早读课效率怎能不低?
        二、高中语文学科的学习特点和考试特点容易让学生缺乏热情,懒怠松懈。众所周知,高中语文是个“高投入,低产出”的学科,仅从功利的角度讲,按2021年新高考要求高中三年学生们须背诵的文言文和诗歌至少有60篇,而在高考中直接考查的仅有六分的六题默写填空。这与几分钟思考就能拿到十几分的数学、物理题形成了巨大的得分体验差距。这就难怪有些数理化特别好的学生会很不在乎这六分。然而,高中三年又不仅仅只学高考必背篇目,不需背诵的那些篇目也是需要读的,可在实际的考试中这些篇目往往是很少直接考查的,那些相对功利的学生就更不愿意花时间去读它们了,即便被布置任务,也是不情不愿,有口无心了。
        三、早读课任务不明确,不具体,老师“放羊”,学生“蒙混”。很多语文老师的早读课就是在教室走道间进行散步活动,至于学生读什么,怎么读,他是不在意的,只要教室里有读书声就行了,看似在陪伴在指导,其实在无视在放纵。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乱读一气甚至睡觉了事了。每个高中生在迈向高考的道路上除了有各自优劣的学科特点,在同一学科内也有不同的长短板,老师不讲课的早读课正好可以取长补短,查漏补缺。所以,早读课给予每个学生相对自由是绝对有必要的。但自由不等于放任,自主更不等于无序。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师没有提前计划好早读课的内容和步骤,这就难免会陷入无序盲目的低效状态了。
        四、早读课形式太单一死板,僵化无生气。高中语文早读课相对于小学、初中语文早读课来讲,在读书形式上也应当相对更自由些,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如果还采用小学初中那种整堂课齐读、分角色读的方式,不仅不适合高中生越来越需要独立自主的心智发展状态,也与高中语文早读课读书内容庞杂,厚重的特点不符。但自由不是不管,有些早读课从头到尾地读,几十分钟内一刻不停,直读到下课铃响,学生昏昏欲睡,老师唉声叹气。老师不给讲解,没有检查,学生之间没有互动,这样的读法换老师去读估计也难免哈欠不断,瞌睡连天。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策略有效提高高中语文早读课的效率。
        一、强调早读课读书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指出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背诵,自古以来就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有着几千年历史传统的中国私塾教育中,背诵就是其中最基本的教学与学习手段,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学问渊博的学者专家都曾背诵过大量的名作。因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应当下一番功夫来朗读背诵的,背诵的文章多了,潜移默化中,就把美词妙句化为自己词汇仓库中的材料,在驾驭语言方面才能水到渠成进入自由的境界。
        二、每一节早读课布置具体的读书任务,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在读背内容上,兼顾课内和课外,在掌握程度上兼顾优生和后进生。例如笔者所教的班级目前正在复习疫情期间网课的学习内容,《谏太宗十思疏》这篇文言文是必背必默篇目。全文共三段,第三段篇幅最长也相对更难,在布置早读任务时,考虑到大部分学生的记忆速度,我在第一次早读时间只布置前两段的背诵默写任务,这样让大多数学生可以在努力后完成,如果随意地让他们读背全篇,那很多学生会觉得一次早读课压根儿不能完成,就反而会产生懈怠情绪,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容易产生放弃心理。如果只布置一段读背任务,那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又相对过于轻松,那他在读书时就没有紧迫感,精神太放松容易倦怠,宝贵的读书时间也被浪费了。


这是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比较合适的早读任务量,那对少数优生和后进生而言,有可能“吃不饱”和“跟不上”,怎么办呢?对优生就鼓励他们在完成早读任务之外再去读一些课外的知识和短文,例如与教材配套的读本之类,或者推荐一些作文素材给他们阅读积累,优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一般相对较强,给他们适当的自由,才能不阻碍他们更快成长。而对于后进生就要更多一点耐心,可以一次先默写一段,利用零碎时间帮助他们先背诵后默写等等。总之,每一节早读课的任务既要明确具体又要有针对性,不能一刀切。
        三、丰富早读课的读书形式,不再一读到底。很多学生为什么早读课容易打瞌睡,就是几十分钟的时间里一直在读,本来就缺少睡眠,一成不变的读书形式更让人容易昏昏欲睡。叶圣陶先生说:“须在心与眼之外, 且用口与耳才好。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叶先生提倡心眼口耳并用,我在这里再加上脑和手。心是用来感受,眼是用来观察,口是大声吟诵,耳是判断读音准确与否,脑是用来思考,手是用来书写默写。我们常常发现有很多学生在试卷上的默写错误是这么几种情况:丢落了或记错了句末的虚词,例如“矣”“与”“乎”之类;难写字写错或者写不出;用同音字替代原字造成错别字;张冠李戴,彼篇的句子默写到此篇的文里。第一种错误是读书时眼不到造成的,笔者在帮助一部分后进生背诵课文时发现,这类学生往往背书时语速求快,吐字不清,慌里慌张,很多虚字词就被吞声了或者忽视了,这其实是粗心马虎的学习态度造成的,需要提醒他们在读背时观察仔细,力求精确。第二种错误是读书时手不到造成的,难写字光靠看清一般是不能熟练掌握其字形结构的,例如《阿房宫赋》这一课的“梳晓鬟也”这句里的“鬟”字,《蜀道难》这课里的“畏途巉岩不可攀”这句里的“巉”字等等这些难写字,就一定要在学生读背课文时就提醒他们预先多次在草稿本上把字放大了书写,直到能熟练掌握其字形结构,千万不能等真正默写时才发现不会写。第三种错误是读书时脑不到造成的。脑不到就是缺少思考,没有理解文章的意思,只是死记硬背了读音。例如《蜀道难》这篇课文里“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句,有些学生会把“胁”写成“协”,把“坐”写成“作”,这就是没有理解原文的句意造成的。当然,最后一种错误就是背都没背熟原文造成的了。所以说早读课应当不仅仅是只动口朗读的课堂,还要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心感受,动手书写,动耳聆听。这样读读,写写,想想,看看,听听,悟悟,避免了只读不动的僵化的身体姿态,也就自然不容易打瞌睡了。从老师这方面来说,在学生读背之后,要有相应的默写检查和批改订正,这样既丰富了早读课的形式,也对学生有促动力,早读课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或站或坐,内外皆可。新课标倡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同样也可以用在早读课上。笔者在早读课时常常在课桌间巡视,如果发现有个别学生在打瞌睡,就轻敲其桌面以示提醒,或者建议他去洗手间洗把脸,或者请他即时背诵一段给我听,如果发现全班整体有萎靡不振的情绪,笔者就会击掌将恹恹的读书声暂停,或者提问促使他们思考,或者来一段激情的范读,甚至可以讲个笑话来激活一下气氛,总之,老师对早读课堂要深入地关注,发现问题要及时干预。这是师生的互动。生生的互动体现在笔者允许并且鼓励学生们在感觉自己读背任务完成得差不多时,可以通过同座之间互相帮忙背诵,互相提问回答的方式来检查背诵效果。毕竟一个人读书时比较容易懈怠和迷糊,两三人之间提问,回答,互背,不仅能提振精神,还能查漏补缺,互相促进。笔者在早读课中采用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读书效率大有提高。“或坐或站,”是指在身体姿态上笔者允许甚至鼓励学生在早读课时稍微自由一点,如果只是保持端坐这一种身体姿态来读书,时间久了,难免疲乏。笔者鼓励学生感觉要打瞌睡了就主动站起来读,感觉清醒了觉得站累了就坐下来读,强调主动是因为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自我愿意才能让他情愿地愉快地读,否则如果是被老师要求站起来了,他内心不情不愿,即便被迫站起来,那书也读不进去啊。“内外皆可”是笔者曾经在有一届高三学生中采用这种教室内教室外皆可读书的自由形式。笔者当年读高三时就是每一个早读课都可以踱步在校园小花园的某棵树下或花架下高声朗语,觉得空气格外清新,头脑特别清醒,效率特别高。当然,时隔多年,学校管理的形式有所变化,“放牧”式的管理可能不太可行,但笔者所教的那届高三学生在那个冬天站在教室外的走廊上高声读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当时觉得室外寒冷,劝他们回教室,他们却说“冷,让我们头脑清醒”,而留在教室里的同学也是将南北窗户大开,不贪恋一点点的温暖,也是为了让头脑清醒,他们的行为真是感动了我。所以,我此后就允许每届学生可以走到教室外去,让清新的空气吹醒昏沉的头脑,提高读书的效率。
        早读课是语文学习的前沿阵地。语文早读课在促进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情操的陶冶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对于教学的顺利推进,师生情感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字,音、形、义皆美,需"读"来细细玩味其三美。汉语言作品,特别是古文学作品,大多长短相间,骈散结合,音韵和谐,说理形象,尤其需要通过出声地读方能领悟其曼妙。而对于诗、词、歌、赋、曲来说,"读"是必须的选择,唯有"读"才能品尝它的原汁原味。早读课利用好可以达到超越技巧、超越方法的效果,形成至美境界。学生将从题海中走出来,其思路与文采就会如溪水汩汩流淌,才能真正感悟到语文的大美、小美,发现和创造语文色彩缤纷的新天地。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