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中学物理创新精神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9月   作者:戴文龙
[导读] 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物理教学的精髓所在,也是新高考评价体系中对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中学物理教材有着它本身独特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思想系统,是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极好载体,中学物理教学应突出培育创新精神。

戴文龙    福建省福清第二中学  350300
【摘要】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物理教学的精髓所在,也是新高考评价体系中对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中学物理教材有着它本身独特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思想系统,是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极好载体,中学物理教学应突出培育创新精神。
【关键词】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    独立思考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080-02

        引言:有人说没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的确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新时代的教育视线一直在向“创新”聚焦,从未改变过。而中学物理教材有着它本身独特的知识体系和科学思想系统,是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极好载体。这就需要我们物理学科担负起责任,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时刻做好对学生钻研能力的培养,并把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摆在突出位置,切实适应时代的发展,加大创新精神的培育力度。
        一、创新精神是物理学发展乃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
        目前各地使用的中学物理教材的内容涉及面广,从生活实例到宇宙天体运动,再到微观的粒子运动量子力学;教材内容涉及的时间跨度大,从公元前的亚里士多德的力动的关系到现代的原子物理,信息技术,始终贯穿着不断发现、不断创造的科学史,向学生展示着人类不断探索的奋斗历程,以及自然和谐统一的奥秘。在思维方式上,坚持着唯物主义思想,辨证分析和科学的思想方法。牛顿从一颗掉下来的苹果出发,建立万有引力定律将世间万物的作用最简练的语句表达清楚,为人们后期认识世界提供了依据,体现了牛顿的超级创新思维。爱因斯坦创立了代表现代科学的相对论,摈弃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推导出质量与能量的简单关系,为原子核能的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他的深刻影响下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使得经典物理学更加完善。这些都标志着科学家巨大的创新思维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上面所说的物理学的伟大进步,无一不是在创新精神助推下实现的。某种意义上讲,中学物理教科书是人类科学奋斗历程的浓缩史,它充满了创新精神的物理学史。可以说,创新是物理学的精髓,我们的物理教学要来源于创新,更要培育创新精神,这也是新大纲对物理教育教学提出的明确要求。
        二、中学物理教学应突出培育创新精神
        物理教学不仅教人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出具有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的学生。教师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应加强对学生探索新知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充分开发学生的钻研能力,这对于培育出科学的创新精神有着积极的作用。学生拥有强大的创新精神,对于学生来说不是受用一时而是受益一生的大事。所以,中学物理教学的核心是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育,促进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
        (一)教师创新能力先行,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要使学生有创新精神,首先需要有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教师。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这恰恰忽略了对教师创新精神的重视,一些教师仍习惯于“应试教育”的一些做法。在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学生观,学习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调整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通过潜心研修,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和业务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新时期,创新精神越发重要,物理学应首当其冲,物理教师也可大显身手。只要我们更新观念,转化思维。根据物理学科的内在规律和知识体系,突出创新意识的启发。教师可以必修课程为主线,选修课程为辅线,两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设计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可以说,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具有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独立思考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贵有疑,物理教学应引导学生在正确观察物理现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敢于猜想,大胆提问,并丰富想象、启迪思维,领悟真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的好:“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力量无边的人。”而这个思考刚开始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学生正确观察自我探索的基础上,恰当引导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讨论,让他们有更宽的思维途径。俗话说:“受人之鱼,而学之渔”。


教师也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会新知识的同时,也学会独立思考。中学物理教学具有广阔的天地,从物理学史的借鉴上发现问题,从前辈科学家的探究历程中发现问题,从身边的物理现象中发现问题,从逆向思维中发现问题,从不同学科间的渗透发现问题。科学本身就是一个从创造到再创造的过程,这不是重复,而是人类思维的伟大进步,是科学发展的坚实步伐。我们在物理教学中,应在学生对物理概念规律的认知过程中,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发挥榜样力量,激发创新精神
        在系统介绍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着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信念,不懈的探索,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还有先辈们风格各异的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方法,这些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榜样力量。如初中力学中,古希腊学者阿基米德,从日常的洗浴溢水灵感而发,找到了鉴定王冠是否纯金制作的方法。阿基米德的辨金故事,给了广大中学生很大的启发,物体收到的浮力与它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从而进一步推想,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也息息相关。到高中力学时,介绍了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理想化”实验推导,论证了惯性定律,继而通过观察、论证和实验验证,推翻了两千多年来亚里士多德关于“力是运动的原因”“物体下落快慢与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些人对于高一新生来说是都伟大的科学楷模,相信把这些富有创新精神,敢于向旧权威挑战的科学家们介绍给学生,将会产生多大的冲击,从而引起学生的科学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建立和谐教学环境,助力创新精神的培养
        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培育创新精神需要确立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创建适合于每个学生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独立表达自己的见解,师生关系尊重、合作、和谐。课堂教学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课后作业应留有余地,不能一味地使学生一头扎进“题海”。要学会精讲、精选、精练,让学生学会思考,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华东师大教授叶澜教授关于“教师要尊重学生,倾听学生,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的观点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叶澜教授还从另一个层面诠释了创新精神的原动力,“让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
        三、发挥物理学科优势,为培养创新精神搭建平台
        学校可以组织好丰富的科技活动、兴趣小组、社会科学实践活动,教师可开展好家庭小实验、小发明比赛,让学生参与进来,这些都是助力创新精神培养的途径 。
        (一)创造机会,鼓励动手
        我们学科有着天然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优势,从中学开始接触各种的物理仪器,观察各种生活或实验现象。课后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些空间和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开放实验室摸索,也可以组织兴趣小组如让他们组队去测量某建筑物等,不限定方法,能测出即可等。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们观察现象,找出规律,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物理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中各种物理现象,积极动脑找出异同点,这是发现的开端。例如冬天杯子里的水,液态时与固态时有什么不同?引导他们进行猜想,猜想是发现的前奏。老师们不要直接告诉他们原因,让他们带着疑问去探索,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完成家庭小实验等,寻求真相。
        结论:创新精神是学生成长过程必须具备的核心素质,新高考评价体系对创新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物理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使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得以落实。要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拓宽教育的新途径,搭建实践创新的平台,让学生勇于面对挑战,接受挑战,并最终战胜挑战。
参考文献:
[1] 梁春波  激发学生物理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J] 《中学物理》 2014(14)
[2] 牛有明  浅谈探究性实验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J]《中学物理》 2015(15)
[3] 邵东生   激发创新意识推进中学数学素质教育[J]  《福建中学教学》  2000(2)
[4] 刘荣章   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   《福建中学教学》2000(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