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探讨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9月   作者:尤吉祥
[导读] 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开展探究性实验属于培养学生生物素养以及专业知识探究能力的关键性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性能力,需要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明确实验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并基于探究性实验进行针对性的内容、方法创新,强化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初中生物综合教学质量水平。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综合水平,本文简要分析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者提

尤吉祥    策勒县天津实验中学  新疆  策勒  848300
【摘要】生物教学中实验教学非常重要,开展探究性实验属于培养学生生物素养以及专业知识探究能力的关键性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探究性能力,需要在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进行适当的调整优化,明确实验教学的难点与重点,并基于探究性实验进行针对性的内容、方法创新,强化学生对于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初中生物综合教学质量水平。对此,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生物教学综合水平,本文简要分析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希望能够为相关教育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102-01

        引言
        生物课程的基础概念在于探究性的学习,以强化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核心目标。探究能力的培养属于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目标,探究性实验属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教育者普遍认为,生物教学中课堂教学上实验教学的开展难度相对较高,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更是困难。对此,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必须注重探究性教学的思路,不断的创新优化。探讨新课改下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具备显著实践性价值。
        1、探究性实验教学思路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之下,初中生物教学对于探究性教学的重视度非常高,这也促使探究性实验教学成为了初中生物教学的重点环节[1]。在初中生物教学期间,为了更好的展现探究性价值与意义,需要做好问题的提出、做出假设、计划制定、计划实施,在获得结论之后进行交流沟通明确具体结论。借助探究性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可以基于教材当中所提供的生物实验主体,按照多思路与方案的方式进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更好的改变教学计划,还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探究思考,获得新知识,解决各种学习中的问题,干预创新与实践。在教学方式方面需要适当的创新优化,教师在教学方法以及模式方面必然需要适当的改变。探究性实验教学的重点也需要基于所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进。
        2.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
        下面以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的《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为例探讨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策略。
        2.1引入情境
        在课堂教学之前可以先准备好几个热馒头,在课堂开始之前可以先让几位同学分别品尝不同的馒头,一块不能细嚼,放到嘴里快速的下咽。第二块可以在嚼碎之后再下咽。让学生通过两种不同的方式对馒头的味道进行描述。此时学生会形成一个疑问,因为两种不同下咽方式所呈现出的味道并不相同,一个稍带甜味、一个没有甜味。此时教师可以先进行简单的描述,也就是“同学们都知道馒头属于成分是淀粉,淀粉属于一种没有甜味的糖类物质。


但是人的口腔中有牙齿、唾液与舌头,吃东西需要咀嚼、舌头搅拌以及唾液混合,此时细嚼后的馒头为什么会有甜味,是和牙齿、舌头、唾液都有关系吗?”。借助这样的课堂制定的情境引入方式,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兴趣,并借助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实验验证进行教学,满足学生的探究学习需求,从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2.2合理指导开展实验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针对课堂之前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促使学生可以直接设计实验方案,此时学生往往会盲目开展或不知所措,此时教师可以充分展现引导性的作用价值,做好问题的细化处理,引导学生明确具体的思考方向,并借助小组内的讨论方式促使实验方案设计得更加合理[2]。在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基于课本内容进行试验方案的设计,同时在实验当中突出对照方案的设计以及变量的控制,借助小组设计指导明确试验中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创新。
        在实验方案设计期间,可以选择1到2个小组作为代表在全班进行实验方案的介绍以及分析,做好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因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会获得比较多的能力与知识,此时学生还会提出一些自己独特的看法见解。对此,在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的沟通交流,并进行适当的引导与点评,不同小组可以完善相应的实验方案,并在小组讨论之后进行总结,例如怎样保障变量、馒头大小应当控制为多少、怎样快速获得纯净的唾液、实验装置中水温维持时间等。
        在不同小组提供实验方案之后可以进行对比分析,在实验现象出来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预测每一个小组的实验现象,并设计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例如物质(碎馒头+水或碎馒头+唾液)、是否搅拌、时间、温度、是否加入碘液、结果现象。在每一个小组进行试验并观察实验现象之后,可以将试验现象填写到记录表格当中,并联系实验的假设结论,总结最终的实验结果。
        2.3合理总结奠定学习效果
        在实验教学完成之后,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总结分析,帮助学生对实验教学中的内容形成系统化的认知。在实验教学后学生都能够了解到口腔属于食物消化的重要部位,在口腔中会通过牙齿的咀嚼、舌头的搅拌以及唾液的混合实现食物消化的推动。此时可以通过实验结果明确唾液对淀粉有消化作用、舌头与牙齿有利于消化作用的改进[3]。之后可以适当的进行拓展,例如让学生讨论吃饭为什么要“细嚼慢咽”、吃饭泡汤是否合适。借助这一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对本堂课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还可以为学生的探究性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形成推动作用。
        3、结语
        综上所述,借助探究性实验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对于学生探究性能力的培养作用非常显著。在今后,教师需要适当的调整与优化教学内容,引发学生的思考,并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教学知识结合起来,在实验教学当中展现知识、发现问题并积极探究解决,强化学生的问题分析与判断能力,从而推动初中生物教学技术水平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晓枫.试论新课改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改进与创新[J].2019,002(004):P.31-32.
[2]唐梅.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改下提升学生表达能力的探究[J].2019,002(005):P.21-22.
[3]刘烘.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学苑教育,2018, 000(011):P.88-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