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改革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9月   作者:谭奎
[导读]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好奇心与质疑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当人们寻求真理的好奇心受到传统观念的挤压时,好奇心就会转化为质疑精神。而建立在观察与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进一步推进。须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需要激励学生大胆质

谭奎   上海民办新竹园中学  200122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因为好奇心与质疑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当人们寻求真理的好奇心受到传统观念的挤压时,好奇心就会转化为质疑精神。而建立在观察与思考基础上的质疑精神是对好奇心的进一步推进。须知,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的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需要激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高学生质疑的兴趣,养成质疑的习惯,形成质疑的品质。
【关键词】初中语文;质疑能力;新课程改革;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125-02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打破传统教学观念,运用新课改理念,启发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实践表明,提出疑问是求知之源,正如古人所说的"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一个问题仅是训练技能而已,提出一个问题需要丰富的想象力"。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对学生考试的方式很独到,他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向老师提问,根据学生所提的问题的价值来评价学生成绩。我认为让学生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向学生详尽解答问题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突出"质疑"二字,质疑应该是提高教学质量有效方法之一,正确地引导并培养学生产生质疑,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设计主导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课堂中的生疑、还是时时离不开教师的主导。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质疑(提问)至关重要,传统教学中教师要在一节课中提出很多问题,大问题中又包含很多的小问题,而且一问一答使学生一节课下来疲惫不堪,教师也口干舌燥,教学内容显得支离破碎,而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语文的兴趣,教师也被动的处于冷场的局面。我想若要打破这种僵局,教师就要善于归纳(课前从学生的预习中已有所掌握)和提出问题(也要关注一些深层性的问题),根据课文的重难点,设计主导性的问题。且问题不宜过多,宜包含广阔的思维空间,内含几个小问题,辐射教学的重点,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在激趣、探究和操练中推动教学过程。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我在学生通读并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只提出一个问题:愚公移山困难重重,那么愚公是否应选择“搬家”?此问题一提出,课堂顿时喧闹起来,每个学生都刮起了“头脑风暴”,并在双方交战中学生通过思维激烈碰撞而形成两派意见,有的学生认为“移山”并非明智之举,认为“搬家”更具有眼光和魄力,甚至有的学生认为愚公是破坏生态环境等等。这些见解不乏新意,但是我适当肯定后又引导学生应结合该文作者的写作目的明确《愚公移山》寓意的真正价值取向,以及“愚公移山的精神”的现实意义。在探讨此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文言语句已有了深刻的理解,情节也得以梳理,人物形象也有客观的认识,文章主旨也有清晰准确的把握,可谓有“牵一发而动全篇”之效。可以说我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开了问题多、散造成的弊端,也避免了教师的讲解对学生思维的束缚,从而引发了学生进行深层的多向的思考和探索,课堂便成为了一种多元充满朝气的交流对话,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二、设计开放民主的课堂情境,启发学生“敢问”“善问”“乐问”
        首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这是有效培养质疑问难能力的必要前提。初中生既生动活泼又乐思好想,然而许多人尤其是中等生和潜能生,由于缺乏自信心和质疑意识,往往在课堂内外不敢或不愿意提问,只是被动式应答。因此,教师要“瞅准时机,抓住问题,主动出击”,就是要用有趣而难度适当的问题来努力“撬开”嘴巴,让他们逐步消除心理障碍,从中取得“亲师信道,引而不发”的效果。


如在教学《十三岁的机遇》时,笔者先是让学生阅读文本,由于“同龄同心”的缘故,在通篇阅读后学生多显现出激动、钦佩和向往的神情;然后激励他们“应该说些什么或者问些什么”;最后笔者抓住了“13岁怎么可能就进了北大?”“人的信念能有这么大作用吗?这两个问题虽显稚嫩,又带些疑惑,却由两个“胆小”学生发出的,又是教育学生的绝好话题。笔者首先用作者的实际经历回答了第一问;然后转抛第二问,让全班借助事实共同讨论作答。发问者既感意外又觉兴奋,逐步产生了质疑问难的意识情趣,并在全班赢得良好的辐射效应。
        其次,要让学生“善于提问”,这是有效培养质疑问难能力的关键。许多学生并非不敢问和不愿问,根本在于不会问和不善问。因此,“无疑者须教有疑”是培养问题意识能力的关键。一是在预习中质疑问难。就是激励学生在预习中进行质疑,能解决的解决,不能解决的记录下来,留到课堂教学中解决。二是在精读中质疑问难。教师应从字词句段、重难点和表达情感等方面引导发问。如教学《背影》时,教师先是明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然后让学生精读文本并提问。所提问题比较有目标性和针对性: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描写父亲,而是用“背影”来表达父爱?“背影”给作者留下了什么?“背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三是在总结中质疑问难。学完后对课文知之较多,也知之较深,此时提问最具开放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
        再次,要让学生“乐于提问”,这是有效培养质疑问难能力的保证。“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知识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一是要努力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开放宽容的教学环境,并且采取相应的激励性机制,让更多的学生举起手来。
        三、引领学生达成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首先,在学生学习新的课文时,创设一种“问题的情景”,设置一些问题的悬念,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在初读课文阶段,着重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因为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在文章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教学《看云识天气》一课,我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这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纷纷提出疑问:这样看云识天气?云的形态与天气有何关系?云的光彩与天气有何关系?采用什么样的说明顺序说明云与天气的关系呢?问题的提出在学生们的脑子里留下了悬念,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性趣,都希望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引起了学生探索课文的积极性。其次,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我不断设置悬念,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引向纵深,积极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在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之后,让学生自己读,在一遍又一遍“读”的过程,自发地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外,我觉得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努力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要鼓励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敢于议论问题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养成质疑的好习惯。对于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多赞扬、肯定和勉励,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激起提问的兴趣。
        四、教师必须彻底更新教育观念,让质疑走进初中语文常规课堂
        在我国的教学领域,质疑意识不被认可是十分明确的事实。我国的教学体制下,教师地位始终压制学生,很多教师难以与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去交流,这是不容否认的,所以教师要确保学生能够养成质疑精神,首先必须要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必须要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去引导学生,要容许学生存在质疑,甚至是质疑自身的想法,秉持与学生平等沟通,共同成长的心态去开展教学,久而久之会发现不仅是学生敢于表达质疑,自身也会有许多收获。所以在课上进行阅读讨论时,虽然教师会事先根据参考书籍了解到一个特定答案,但是不应当以此限制学生,反之要激励学生思考不同的可能性,从不同角度思考。即便给出参考书籍的答案,也必须要提示学生无需只记正确答案,要有自身的理解,甚至可以提问学生对于参考答案是否存在疑问,这是激发学生质疑意识的必要条件。简而言之,教师的理念首先有了转变,对待学生的质疑,态度也会有所转变,在面对学生的质疑时,不会再以强势的语气去制止,而是懂得询问学生质疑的原因,或是通过反问激发学生的思考,这是最有利于养成质疑精神与能力的局面。
        总之,疑是深入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学则须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一种新的认识或创造发明,都跟疑紧密相关,不善于质疑求异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就不会有创新精神。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求异,要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掌握知识,并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力,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谢红云.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2):12.
[2]曹祥贞.论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J].成才之路,2012(35):76-77.
[3]胡凌.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都市家教月刊,2013(12):1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