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序列框架 培养习作核心能力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9月   作者:童随辉
[导读] 新课改理念的持续推进,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成为了教学的关键环节。目前,小学生在习作中,语言贫乏、平淡和思路单一现象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阐述了当今小学生习作方面的重点问题,指出在教学中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搭建科学有序的框架,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童随辉  杭州市滨江区多思学校  310053
【摘要】新课改理念的持续推进,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成为了教学的关键环节。目前,小学生在习作中,语言贫乏、平淡和思路单一现象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本文阐述了当今小学生习作方面的重点问题,指出在教学中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搭建科学有序的框架,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小学生的习作能力。
【关键词】序列框架;小学习作;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0)09-153-01

        引言: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教学中“习作”能力十分重要且具有一定难度,习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层次和结构,它需要在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情感能力、语言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做好小学语文的习作,不仅需要学生开展充分的阅读,还要提升对文字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想象能力。
        一、小学习作能力的概要
        (一)习作的序列化管理
        习作的序列化是指对学生习作能力进行科学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纵向主线,即依据学生发展的情况搭建小学语文中习作的教学目标。二是横向体系,即根据不同的发展阶段制定习作具体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具有连贯性和关联性,相互形成可持续的发展序列。三是整体和分步走策略,即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制定整体的推进小学生习作能力的策略,并开展有节奏、有计划的开展和推进。
        (二)小学习作能力的现状
        培养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能力包括多种层面的素养能力,当今,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习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小学生一定的语文习惯和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通过积极的课堂教学和灵活的实践,让小学生提升眼界、锤炼思维能力和文笔能力。目前针对如何提升小学生的习作能力,教师开展了较多的实践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有一定问题。一是缺少真实感情表达。新课改中提到,要鼓励学生通过习作表达真实生活和情感,但在教学中,仍有习作缺乏对文章写作目标和立意的理解、文章仅用辞藻堆叠,缺乏主体内容和情感等问题。二是教学功利化现象比较严重,由于对学生的评价仍以成绩为第一准则,因此在教学中,脸谱化、模式化教学仍然较为普遍。小学生习作教学以提升成绩、通过考试为标准,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学生思维,未能切实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
        二、通过搭建“支架”开展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习作“支架”教学是指教师依据习作主题,设计“支架问题”的原则和具体方法,在习作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提问方式,设计情境并进行引导,使学生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方法,充分激发学生创新和探索能力。



        1.引导方式
        当教师布置一个习作任务时,可以利用“支架”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例如:在“让大家认识我”习作中,教师可以依据“支架”设计问题:你叫什么?年龄?你的身材什么样子,是胖是瘦?你家里都有什么人呢?你是男生还是女生?你是长发还是短发?你最有特点的五官是哪个?你的性格怎么样?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你最好的朋友是谁?长大后最想做的职业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依据自己的情况认真思考会挥发问题,在通过“支架”的指导下完成自我评价和介绍后,就可以外貌、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等顺序介绍自己的具体情况,使得习作逻辑清晰,内容详实。
        2.诊断方式
        通过“支架设计”,教师可以评估教学目标完成程度并依据学生的回答方式,可以分析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成因。例如在“抢橡皮”习作中,学生可以回答比赛前、中和后自身的想法?其他学生的表现如何?他们的比赛策略如何?通过这些“支架”问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顾比赛中的表现,并让学生对比自身和同学的具体表现,认真的诊断自己的参与过程并提出日后参加此种活动的修改策略。
        3.激励功能
        由于“支架”可以将习作中的单个问题有效分解,将学生习作中得一个主题分解为许多问题,而这些内容均呈现了支架的特点,激励功能对教学的监督和控制得以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提升,可以激发学习动力,也可以令教师受到鼓舞,进一步加强对教学的深入研究和教学流程的设计。
        4.提升思维
        思维的“支架问题”主要包括逻辑思维方面,抽象程度较高。在“云的游戏”习作中,“仿佛你也变成了一朵云,你变成了云什么”?比如云棉花、云彩虹等等这种均需要学生利用较为晦涩的想象力和思维去完成题目。教师设计此类“支架问题”要求学生依据具体回答可以归纳文章结构。充分掌握云的特点、细致察觉云的变化、把自己想象成云等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习作能力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来讲尤为重要,具备良好的习作能力,对于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和发展都起着关键的作用。在习作中,应注意应用“支架”理论开展教学,秉承题材取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提升思维创造能力、加强对素材的借鉴和整合的原则,推进小学教学习作核心能力的稳定提升。
参考文献
[1]阙朝乾.论基于核心素养优化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 华夏教师,2018(13):50-51.
[2]沈文达.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研究[J]. 新课程:上,2017(9):145-145.
[3]何昌雅.小学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浅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36(3):18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