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壮剧魅力,彰显传统文化活力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9月   作者:黄丽艳 王恒华 (副教授)
[导读] 本文基于近年来广西各地中小学积极推进本土音乐文化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将其进行更好的传承问题,论述当下广西中小学研究如何更好推广和传承本土音乐,通过对广西“壮剧”的推广和传承总结出一些途径与方法,提出了感受壮剧魅力,需要了解壮剧的审美情趣、保证学校师资的队伍、组建学生壮剧团、开展课题研究等一些做法,用这样的方式给壮剧在新时代下的传承提供更多的思路。

黄丽艳  王恒华 (副教授)     广西南宁市锦华小学  广西  南宁  530000;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广西  崇左  532200
【摘要】本文基于近年来广西各地中小学积极推进本土音乐文化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将其进行更好的传承问题,论述当下广西中小学研究如何更好推广和传承本土音乐,通过对广西“壮剧”的推广和传承总结出一些途径与方法,提出了感受壮剧魅力,需要了解壮剧的审美情趣、保证学校师资的队伍、组建学生壮剧团、开展课题研究等一些做法,用这样的方式给壮剧在新时代下的传承提供更多的思路。
【关键词】壮剧;审美情趣;进校园;途径与方法

        引言
        广西壮剧想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的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壮剧进入中小学校园是主要方法之一,为了让更多的老师和学生了解、学习、体验壮剧的内涵,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2015年,我国有关部门制定以下文件用于推动戏曲的传承发展,即《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政策的若干意见》,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广西戏曲学院与部分学校进行合作,成立了学习基地,这些学校主要为南宁市锦华小学、民主路小学等。学习的戏曲项目包括壮剧、桂剧、京剧以及彩调剧,旨在让戏曲有进一步的传承。戏剧院每周派老师去这些学校上戏曲课,教学生一些戏曲常识,教唱一些戏曲片段,想将优秀的传统戏剧文化“种”在校园里。为了能够让学生及早的培养出自己的审美能力以及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在2019年的9月,位于南宁市的锦华小学首次成立了传统舞蹈培育基地,旨在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添砖加瓦。
        壮剧历史非常悠久,同时也是独具特色的戏种,植根于当地的民族生活之中,也是促进我们与东南亚地区进行文化交流的桥梁。壮剧也成为当地人民学习中华优秀文化的一种方式,能够有效帮助他们感悟到中华民族的精神内容。
        然而当前中小学的壮剧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方面,很多音乐教师对于壮剧的专业文化知识或音乐唱腔、表演风格并不熟悉;另一方面,学生虽然知道壮剧是本土音乐,但对于壮剧这门传统艺术却是陌生的,认为不如流行歌曲便于理解与记忆,更重要的是,学生认为壮剧为土俗,属于老旧的文化艺术,与现在的文化潮流背道而驰,正因此学生通常都不喜欢这些戏曲。怎样在课堂教学中传承壮剧,彰显传统文化的活力,让学生喜欢壮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是一个刻不容缓的问题。文章通过“2019年度广西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声乐课程中的开发与实践”中,壮剧进入小学校园来谈几点感悟。
        一、了解壮剧的审美情趣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之中强调,对小学生来说,让他们能够传承优秀文化最为重要的就是增强他们的审美观念,让他们能够对传统的音乐有兴趣,同时也要清楚的认识到,音乐审美是指学生能够自行感悟出音乐所要表达的内涵、对音乐所想要表达内容的感悟、在不同的语境下对某一个角色的内涵进行更为深层的理解,只有让他们明白了这一理念,才能够让那些优秀的音乐得以传承,基于这一理念,笔者认为在义务教育之中,各中小学有必要把本土音乐壮剧引入学校。同时还要将中华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作基础,在进行文化宣传的过程中用有效的方式对学生的审美感进行提高,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了解到那一段的历史,这样能够非常直接的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感受壮剧所反映的审美特征,让学生对这类文化进行理解并且愿意参与到传承过程中。
        壮剧是当地居民在传统歌舞艺术上发展而来的,古时候,壮族地区人民称自己为"布托",实际上代表了本地人的意思,壮戏在他们口中也叫做“昌托”,就是“土戏”的意思,这是为了跟汉族的剧种进行区分。但是由于地域环境以及音乐唱腔上的差异,壮剧逐步产生了几种分支,北路的壮剧、南路壮剧、云南地区的富宁壮剧等。这些分支中,广西北路的主要善于用当地的方言进行歌唱,伴奏采用的乐器也较为奇怪,常见的有马骨胡、月琴等。从唱腔上进行区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哭调、正调、毛茶调等。在一场戏之中,某些特定的角色还具有独一无二的唱腔,这是其他唱腔不能代替的。较为出名的戏曲有《卜牙》、《刘二打番鬼》等;广西南路壮戏主要由马隘壮戏和当地非常有名的提现木偶戏组成,与广西北路一样,该地区在演唱过程中也非常善用当地的方言,用方言进行歌唱使得戏曲整体上更具有特色,同时也增强了渲染力,当地很常见的伴唱乐器就是清胡、厚胡、小三弦,比较常见的唱腔通常就是平板、采花、快喜调、寒调等。而且在行腔过程中比较常用的就是帮腔的方法,《宝葫芦》、《百鸟衣》等都是当地乃至整个壮族地区非常出名的剧目;壮族师公戏是从壮族的祭祀演变而来的,在柳州、河池等地广泛流传,最初刚兴起时为了模拟那些神话角色,最初表演时为了让观众感受到鬼神的形象,表演者通常会戴一些由红木做成的面具,但是随着这一文化的不断发展,最初的面具后来由戏服代替,知名度较高的曲目有《莫一大王》、《白马姑娘》等;在广南地区的壮族非常受欢迎,与其他戏种相比具有自身的特点。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壮剧更是如此,越来越多的新青年视壮剧为落后的东西,而且由于当代人们的审美正在不断下降,逐渐不能够欣赏出这类文化的内涵,较有名气的老艺人逐一逝世,很多地区都出现文化无人传承的现象,一系列非常有特色的剧中开始不断消失。对这些拥有民族特征的文化进行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了。但是笔者认为,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不能够要求学生非常快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更加切实的学习,脚踏实地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壮剧的审美情趣,才能对壮剧文化有所认同,进而才能谈及热爱与传承。
        二、壮剧进入校园的途径和方法
        (一)优秀壮剧节目进校园
        为了让学生从小就对戏曲有兴趣,广西戏曲学院开始以保护壮剧、彩调剧这些剧种作为理念,尽可能地创作出更为优秀的戏曲,开始对当地的戏曲进行研究、积极在当地进行戏曲演出活动,积极的参与到戏曲的保护工作之中,同时这次的戏曲传承一共汇集了壮、汉、瑶、苗共20多个民族的优秀戏曲人才。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壮剧《歌王》、壮剧《冯子材》《第一书记》《瓦氏夫人》等在当地都是很有名的曲目。壮剧《歌王》属于大型的风情剧。曾获第七届“文华大奖”以及七项文华单项奖,在第五届的精神文明建设中也有相关的作品入选,在2016年的3月-7月,广西戏曲学院开展了“桂风壮韵” 进校园的活动,主要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这项活动的足迹一共遍布80多个学校。
        戏剧院在演出节目上也做了精心安排,“演出过程中,我们主要以那些较为简短的戏曲为主,将唱戏的理念与身段体验相结合,尽可能的使学生感受到戏曲的魅力,这也是对道德传递过程中的观念以及内容的传到,由于观众都是小学生,容易分心,因此每当小学生疲倦时我们都会用一些歌舞或者是魔术来活跃气氛。”出自广西戏曲学院宣传科科长李静。



        在演出时,常见的演出流程即使选择特定的节目进行展演、由专家对这些节目的内涵进行介绍、演出过程中尽可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表演时,更侧重于对当地较为出名的曲目进行表演,例如壮族乐器的《骆越古风》、桂戏的《桂韵新风》等。在互动环节,演员会给学生换上演出服装,画上脸谱,让他们上台模仿表演戏曲经典动作和片段,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壮剧的戏曲文化。
        记得有一名学生看过演出后说:“壮剧演员的表演是非常精彩生动的,观看壮剧不仅仅是在看戏,也是对当地文化的学习,是增强自身知识面的一个有效途径。从表演中感受到了壮族人民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加深了对壮剧的理解。”壮剧戏迷何老师激动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壮剧进校园,即熟悉又新鲜,熟悉的是见到的听到的都是我们本地熟悉的壮剧,新鲜的是第一次见到壮剧大大方方地进入校园,也希望以后能有更多的壮剧节目进入到校园之中,以此对我们当地的优秀文化进行弘扬”。
        (二)保证学校师资队伍
        南宁市锦华小学光荣的成为广西戏剧院传承展示基地,为了更好的了解壮剧的现状,本人及学校的3名教师到广西戏剧院进行了为期4天的壮剧学习并进行了记录。
        学校制定了壮剧传承方案,有领导的组织、政教处协调,既保证了师资力量,又保证了教学的进度。期间,我们老师采用了面授教学法、微课教学法,每次排练老师们都精心备课、认真讲解每一个动作。在教学过程中,我学校的授课老师们讲述了壮剧的来源及传说,示范每一个动作并一一讲解动作的名称及规范的位置,还播放了一些壮剧的小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模仿、参与学习领会到壮剧的精髓。在学生了解到基本动作之后,老师会给学生普及一定的知识,壮族提现木偶戏以及马隘壮戏是广西南路戏曲的主要组成部分,壮族南部地区主要用清胡和小三弦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在唱腔上进行区分又可以分为平声、快声、高声等,一般为了让表演能够更为流畅的进行,在行腔时会选择用帮腔的方式,具有代表性的如《宝葫芦》、《百鸟衣》等,观看这些曲目能够让学生逐渐体会到当地的民族情感。
        此外,学校还邀请广西戏剧院的教师走进课堂,教师给学生讲述自己理解下的壮剧,学生通过“次生态”的学习,不仅可以更加细致的了解壮剧的文化,同时也使学生能够了解到对非物质本土音乐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意义,使其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非物质本土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中,让学生增强对于本地音乐文化的热爱。
        在戏剧院指导下,保证了师资队伍,一方面得以传承和保护区域性的,能够让教学更具有民族特色,可以不断进行创新学习,并且这种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对于帮助学生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深度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三)开展课题研究
        在新课标下,如何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努力创设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的环境,形成更适合学生学习“非遗”的模式。我校开展了以“西南地区小学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让师生更加深入本土音乐的教学活动中,对壮剧的相关文化认识更深刻,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传播和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一方面,把本土音乐文化带入课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协调能力,促进学生建立美好、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提升学生文化自信能力;另一方面,将本土音乐文化嵌入到学校特色办学建设过程中,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形式,最终实现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非遗舞蹈文化。
        1.文化建设,丰富校园。在学校每层楼的走廊上、楼道醒目地方打造民族文化特色,贴上北路壮剧文化、南路壮剧文化等民族知识宣传板报。让学生更多的对家乡的文化进行了解,这样才能够让学生逐渐热爱家乡,才能有珍惜时间的观念,才能让学生培养起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雄心。
        2.拓宽视野,调动学生。在开展相关活动时,用一切可行的方法让学生做活动的中心,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有参与感。采用多示范、多实践、多纠错、“我来当小老师”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审美、舞美等综合能力培养,使学生有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共同进步的集体荣誉感,通过历史的走向、生活的积淀和文化的理解来领会壮剧文化的根。
        3.课题研究,提升教师。通过进行相关的研究,使教师逐渐从专业型向研究型过度,让教师能够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这对于当地传承非物质本土音乐文化遗产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同时,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工作计划,成立了资料收集整理组,研究小组的工作给学校的文化研究工作提供了非常重大的帮助,同时也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老师们也在教育的过程中对自身的能力以及教学水平进行了提高。例如:采用展演或比赛的形式,检测壮剧教学的效果,利用课题研究的形式,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挖掘剧中的文化底蕴,形成教案、微视频、教学反思、图片等资料,填补一些空缺。
        三、完善本土音乐资料的数字化和信息化
        利用信息技术将本土音乐的图片、录像等资料和教学过程中所研究出的教案、教学反思等资料整理成册,在学校文化长廊进行循环播放,让更多的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和初步了解“非遗”本土音乐文化。例如:录制学生对学习壮剧由老师组织到自己组织的过程;录制学生互相指导、探究的过程;录制学生单个动作和组合、展演等视频。
        在完善本土音乐资料的数字化和信息化的过程中,我们会在尊重“非遗”文化的地域性和传承性的基础上,在对当地的音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内涵进行学习,在适当的时候,用一些信息技术让学生感受到本地文化的魅力,用一切有效的方式促进学生对于学习当地文化的兴趣,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主从线上或者线下查阅相关资料,这是保证教育有效性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资料以及相关视频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保管,这样才能够真正的给当地的音乐传承提供依据。
        结语
        让壮剧进入小学校园不但能够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对于文化传承也是有着很大帮助的。让孩子们了解到了本土音乐--壮剧的表演形式、舞蹈动作、文化等内容,初步认识了壮族的历史内涵、劳动生活、民俗民风等知识,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李杰. 谈戏曲艺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以广西德保南路壮剧为例[J]. 歌海,2018(06):63-68.
[2]李笑梅,王韵. 让每一个学生热爱家乡的音乐——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本土音乐文化传承[J]. 艺术教育,2019(08):63-64.
[3]王珊铭. 本土地方音乐在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粤北韶关学院为例[J]. 音乐创作,2016(08):190-191.
项目基金:2019年度广西自治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本土音乐文化资源在地方高校声乐课程中的开发与实践 项目编号:2019JGA32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