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冼宜永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9月   作者:冼宜永
[导读] 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往往因读题、审题不严,分析问题能力缺乏、缺乏检验和反思的习惯等导致解题错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培养对策,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冼宜永   广西岑溪市岑城镇思英小学  543200
【摘要】小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中,学生往往因读题、审题不严,分析问题能力缺乏、缺乏检验和反思的习惯等导致解题错误。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结合学生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培养对策,提升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对策

        当前我们正处于新课改的背景之下,小学数学高年级应用题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难点问题。数学学科与其他科目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较为枯燥、抽象、实用性差的特点。因此老师开展数学应用题解题教学难度相对较大。应用题在高年级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比重,是考试中的重点内容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我们要把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作为课程重点,教师不但要提高学生对于应用题的分析理解能力,也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进行正确有效的数学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应用题解答能力。
        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教学过程往往采取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问题的解决逐渐被“标准答案”所控制,学生表现出明显的惰性。这样不仅不能保证教学效果,而且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也不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相反,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数学教学更加强调学科的核心素质,要求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
        小学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当中不断进行计算和公式转换的过程。在日常学生通过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可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潜能可以有效的激发出来,使学生可以更加努力地去探索问题,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性格。在学习和探索问题中,学生将实现自我价值,充分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逐步来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在解题过程中,对问题的考查和分析有助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提高其思维能力。数学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未来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有效策略
        (一)认真审题,梳理思路
        认真读题、准确审题是全面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先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和审题习惯,促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充分理解题意、把握其中的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方能达到正确解题的效果。首先,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很多小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心浮气躁的现象,一些题目随便读了一遍就开始解题,进而导致学生容易被一些误导性的、障碍性的题目误导。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解题时,应当强调学生认真读题,对于逻辑关系复杂的题目,应当多读几遍,细化其中的数量关系和逻辑关系,准确读题。因此,指导学生解题的过程中,增加读题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其次,准确审题。在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例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审题,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到其他同学优秀的审题思路、审题经验,通过学生之间思想的碰撞、思维的交流,促使学生审题能力的全面提升。
        例如:一件羽绒服原价600元,打八折后,又上涨20%,问现在如果卖出一件羽绒服,相对于原价是便宜了还是贵了?引导学生认真读题,找准题中的关键词语,从而理解题意并梳理清思路,打八折的单位“1”是600元,上涨20%的单位“1”是600元的八折,在认真读题中把题干中的问题迅速转化成了数学语言,找到解题思路和方法。600×80%×(1+20%)=576(元)576<600,所以便宜了。
        (二)增强学生信心,提高问题解决的正确率
        在与部分高年级小学生谈话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们当中一些人问题解决效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自信,心里一开始就认为某一问题非常难,认为自己现有的知识储备无法正确解答该问题。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必然会影响最后的解题效果。


为此,数学教师要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出发,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逐渐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心理上的障碍,恢复自信心。
        如在带领学生解决“圆柱的侧面积”这一问题时,正确选择公式和灵活计算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事。对此,教师不妨从以下三个方面逐步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分别是公式选择(πdh、2πrh、ch)、严格按照公式列式和运用乘法结合律灵活计算。相信经过几个课时的训练后,学生在计算圆柱体的侧面积时能够更加熟练,解决此类实际问题的正确率也会更高。
        (三)一题多解,拓展思维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关键在于解答方法的传授。数学题具有灵活性,只靠记忆的方法不能适应题目的千变万化,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应该讲究一题多解,从一个题中讲授多种方法,从而促进学生扩展思维,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当遇到一个数学题目时,会从多个角度思考,寻找更多的解题方法,从而找到最简单、最清晰、最便捷、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促进解答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5只羊1星期产奶700千克,问1只羊1天吃多少千克草?在这一问题解决中,老师先让学生认真读题,理解题意。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决此问题。小组讨论后得出两种式子:第一种,700÷5=140(千克)140÷7=20(千克);第二种,700÷7=100(千克),100÷5=20(千克)第一种是先计算1只羊1星期的产奶量,再计算1只羊1天的产奶量;第二种方法是先计算5只羊1天的产奶量,再计算1只羊1天的产奶量,这两种方法得到的答案都是正确的,只是思路和方法不同,应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解题能力。
        (四)创设生活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问题的解决过程其实是数学知识的迁移过程,小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习题训练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结构特点,挖掘知识迁移的规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达到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一个有效培养迁移能力的方法就是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将数学知识巧妙地融入其中,从而强化其对知识的具体运用。所以,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需要将其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例如:甲乙两人分别从相距3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每小时走6千米,乙每小时走4千米,问:两人几小时后相遇?教师先要学生从题干上知道这是经典的相遇问题,要用公式 速度X相遇时间=相遇路程的关系来解答,教师亦可以去改变题中的条件,如甲先走多长时间或先走多长路程,让学生求解。学生通过这样的练习可总结出相似题型的解答技巧,便于培养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培养反思习惯,提升自主检验答案能力
        很多小学生都以解出答案为解决问题的目的,做完后也没有反思、检查的习惯。数学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树立检验答案的意识,看到检验的重要性,再循序渐进地传授给他们科学检验答案的方法。如代入法、反证法等。
        例如,某运输公司规定:每运输1个瓷碗需支付运费0.45元,运输过程中每破损1个倒扣2.05元。若该公司某日共运送400个瓷碗,共收到运费175元。请思考:运输过程中破损了多少个碗?学生解题过程如下:(0.45×400-175)÷(0.45+2.05)=2(个)。
        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进行检验:假设运输过程中损失2個碗,则共损失2×(2.05+0.45)=5元,企业应收到400×0.45=180元,而实际收到运费为180-5=175元,验证原解题思路及答案正确。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运用数学思维看待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促进其探究思维、创新思维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明森.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2017(55)
[2]王利勇,潘金花.试论做好小学中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7(7)
[3]王彩蕊.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解答能力的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5(2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