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到“术”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0年9月   作者:潘贤呈 柴成
[导读] 提升小学高段武术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是提高小学生对于武术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也是引进武术进校园的重要渠道。针对“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滞后、缺乏现代感”等问题。本人尝试从注重体验、激发内驱力,打练结合、注重实战性,磨砺体魄、凝聚精气神等方面提升小学高段武术教学质量,让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和精髓融入小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道德素养。

潘贤呈  柴成      温州市鹿城区瓯江小学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提升小学高段武术教学质量的重要路径是提高小学生对于武术学习的兴趣和内驱力,也是引进武术进校园的重要渠道。针对“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滞后、缺乏现代感”等问题。本人尝试从注重体验、激发内驱力,打练结合、注重实战性,磨砺体魄、凝聚精气神等方面提升小学高段武术教学质量,让传统武术文化内涵和精髓融入小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道德素养。
【关键词】小学  武术教学  策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温州作为全国学校武术第一个试点城市,目前已有63所武术联盟学校。然而,武术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滞后、教学理念落后等问题导致武术课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武术欠缺对抗性和娱乐性,使得学生丧失了对武术学习的兴趣,致使学生喜欢武术而不喜欢武术课。
        一、注重体验  激发内驱力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之一,具有强健体魄、娱乐表演、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等功能,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和健身价值。且不受年龄、性别、季节、场地和器材的限制,因此,较其它运动形式具有更广泛的适应性。
        (一)游戏激趣  调动积极性
        借鉴日本现代化武术成功转型的经验,结合现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发展趋势,我们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适应新时代学生对武术的心理需求,对武术进行改革和创新,走进学生,加强对学生兴趣的引导,调动学习积极性。
        小学高段武术教学中,一般的评价已经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应该有针对高段学生的评价方法。总结起来就是顺、导。先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再导回我们想让他们接受的思路上来。这就要求教师能够融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去,了解他们的语言,他们的思维方式,再来进行教师的引导。
        例如:五步拳教学中,第一个动作“格挡冲拳”。格挡和冲拳应该是两个分解动作。一般的教学就是教师示范,同学跟做。高段学生会认为“很假”,从而很随意的进行学习。这时候,教师如果讲出:“看,《格斗游戏》双方跳起来攻击对方的动作,如果其中一方没有及时运用格斗技巧正面抵挡防守,就会被击中要害,甚至直接丧命。”这时,高段的学生会想:老师居然和我们一样喜欢游戏?游戏里的动作好像是有这么回事。首先会想起对方打过来的样子,然后模仿。这时,教师再指导学生演练所教动作,高段学生就会认真的跟随老师进行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图一:格挡动作)
        (二)故事引入  渗透“武文化”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志,则国志。小学生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承担着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需要有一个强健的体魄,高尚的道德情操。武术尤其是对小学生优秀品德的培养和身体健康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在技击技能、套路演练的教学内容确立之后,还要注意在武术教育过程中渗透传统哲学、文化思想。每节武术课加入5分钟左右的人文内容,即从文、史、哲学中吸取少量的、与武术相关内容。使小学生尝到人文历史方面的甜头,例如:了解古代的英雄、伟人——岳飞、戚继光等。进而,了解一些人生、社会的哲学知识,如天人合一、阴阳互动、刚柔相济,以及动与静、生与死、形与神等。


使小学的武术教育成为一门引人入胜的文化教育。
        例如:民族英雄精忠报国岳飞,正准备直捣黄龙大败金兵的时候,收到12道金牌召他回朝,最终被害的故事家喻户晓。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龙记》、《神雕侠侣》和《射雕英雄传》等著作中多次提到的《武穆遗书》均以《岳家拳谱》为蓝本(央视纪录频道为此还专门抢救性发掘拍摄纪录片《寻找武穆遗书》)。在湖北黄冈大别山一带,现还有八九十岁的老人在坚持练习《岳家拳》,身体健康,精力充沛。通过此类故事,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武术的兴趣,又得到了爱国思想的熏陶。
        二、打练结合 注重实战性
        (一)内外兼修  打练结合
        60多年来,特别是1978年以前的30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指导的主流武术被人为地“打、练分家”。武术套路竞赛以形象美、难度高为标准,远离了技击这个“根本”,使之越来越不像武术,民众对套路武术失去了信心。1979年恢复散打运动以后,由于以竞赛“金牌”为目的,专业散打运动员不断地强化训练,追求拳、腿的打击力度。于是,为了拿到金牌,人们利用规则的条文,拼命地追求击中人体要害,追求杀伤力,使散打运动的危险性越来越大,散打的武术文化意义却越来越少,结果除少数专业运动员之外,根本无法在全社会儿童少年中间普及。
        只有“打练结合”的武术才能吸引儿童少年来练习。所以,要想吸引学生学习武术并喜欢武术,就要让武术回归到“打练结合”的原点之上。
        例如:民族英雄戚继光,初到浙南沿海抗倭处于劣势,后通过研究日本的兵器形制和击技方法,找出了一套打败倭寇的实战武术,训练出来的戚家军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强的王牌铁军。戚继光带领他们平定南倭北虏,收复丢失河山,扬我国威。并留下《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等重要文献书籍,戚继光的抗倭历史及其武术论著更是“打练结合”的成功典范。
        (二)真实技击  强化实战
        突出技击实战的教学难点是人身安全问题。人身安全与技击真实性是一对不可忽视的矛盾。武术教学中必须随时注意对两者的兼顾,当技击过于激烈时,往往会产生伤害事故,反之,过于强调安全又会使技术失真。因此,在小学高段武术教学中,教师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两端兼顾,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遇到两者不可兼顾时,当以安全为先决条件。即在格斗教学中,一旦出现危险迹象时,务必立即暂停,去掉安全隐患后再继续练习。
        例如:在学生进行散打实战训练时,要做到安全为先。首先要进行充分的热身,以免发生运动损伤。其次要学生戴好拳套、护裆和散打训练短裤等各种护具。
        三、磨砺体魄  凝练精气神
        在对小学高段的武术教学中,技击学习还只是技术层面的,通过练习来磨炼意志、凝练精气神、培养良好的人格,才是武术教育深层次的内容。很多家长认为,学生学习艺术能陶冶孩子的情操与品格,殊不知小学生学武术的好处更多,通过武术训练不仅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刺激大脑皮层神经,更有助于开发的学生智力,可以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品格。
        综上所述,小学生好奇心强,表现欲强,更善于在同伴面前表现自我,正处于武术打基础和积极提高学习武术兴趣的黄金时期。因此,要提升小学武术教学质量,势必要从“武”到“术”,通过注重体验、激发内驱力,打练结合、注重实战性,磨砺体魄、凝聚精气神这三个策略来提升小学高段武术教学的质量。培养学生高尚的武德、优良的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强健体魄,从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