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内在联系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文化时代》2020年8期   作者:牛想伟
[导读] 回溯历史,军垦文化自古已有,不论是历代封建王朝还是新中国,政府对国家的国防建设方面,驻军屯田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政策,甚至可以说,军垦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安危、本国经济是否能够繁荣发展的问题。 中华文化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农耕文明以其特有的凝聚力、稳定性、广泛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造就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军垦文化是中华农耕文化的一部分,耕田种地并不仅仅是农民的职业,在尤其是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胡杨河市一二六团文体广电服务中心833211 摘要:回溯历史,军垦文化自古已有,不论是历代封建王朝还是新中国,政府对国家的国防建设方面,驻军屯田始终是一个重要的政策,甚至可以说,军垦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安危、本国经济是否能够繁荣发展的问题。 中华文化是在农耕文明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农耕文明以其特有的凝聚力、稳定性、广泛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性,造就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军垦文化是中华农耕文化的一部分,耕田种地并不仅仅是农民的职业,在尤其是关系到边境安宁、国家安定的国防建设事业,开田垦地、扎根边防便成了军队屯戍边疆的重要内容。在当下社会环境,传承和发扬军垦及优秀中华文化对新时期屯田戍边具有重要意义。军垦文化是中华农耕文化的一个分支,是中华民族农耕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是国防建设的基础思想,传承军垦文化是促进国家实现和巩固大一统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军垦;农耕;民族精神;祖国统一 一、军垦文化是中华农耕文化的一个分支 军垦文化是边疆特有的、将农耕与军事驻防相结合而产生发展的独特文化。我国的军垦文化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在西北地区设立的西域都护府,其机构之下设立有屯长等职务,同时令士卒开荒种地,将军事驻防与农业生产同时进行。当时政府推行此政策的目的,即由于西域距离内地非常遥远,且交通不便,军队所需的粮草及各种军需物资不能及时补给,故以兵为农,令驻军在当地开垦土地,从事生产活动,使其基本上能够供给军队自身需求,实现长期驻扎的目的,也减轻中央政府的财政及运输压力。历代以来,无论政权如何更替,边防军垦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性始终没有发生改变。 以兵为农,以剑为犁,扎根边疆,保卫祖国,这是军垦的实质。在开垦的土地上所开展的生产活动中,种植粮食只是军垦内容的一个部分,以我国新疆的军垦为例,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职工以及全疆的各族人民齐心合力、共同奋斗,“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有中国人在的地方,必定就有农耕文化现象。位于西北边陲的广袤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且有大量沙漠的存在,素有“蛮荒之地”、“人类禁区”的说法,但是,英勇无畏的援疆、驻疆将士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用手中的镐犁,开辟出了沙漠中的绿洲,盛开了生命之花。他们在开垦出的垦区的土地上,顺应着独特的气候,从雪山上引来丰沛的雪水,遵从着古老的中华农耕经验,生产各类温带作物,如小麦、玉米、水稻、油菜、向日葵、甜菜等粮食、经济作物的产量均居全国前列,这不仅满足了新疆当地的人民的需求,同时也使全国人民受到实惠。新疆素有“瓜果之乡”的美称,蔬菜作物亦颇丰富。蓬勃发展的不仅是新疆的种植业,其林、牧、副、渔业同样欣欣向荣。 我国历来以农耕为国之根本,军垦文化深深扎根于此并不断丰富发展,它是中华农耕文化的一个分支,军旅与农耕的结合在边疆地区的运用,不仅牢牢巩固了我国的边防,也有力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我国的富强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二、军垦精神是中华民族农耕精神的继承与发扬 中华农耕文化古老而悠久,发展至力求实现各方面现代化的今天,传统的农耕文化渐趋没落,继承并发扬农耕文化越来越成为一个急迫的问题,但在如火如荼进行军垦建设的边疆地区,我们的农耕文化还在被大规模的延续着,与农耕文明相辅相成的农耕精神依旧在薪火相传。在传统农耕正在逐渐消失的今天,军垦仍然比较完整地保留着传承了几千年的农耕文化,承载着宝贵的农耕精神。 军垦精神是什么?即军队精神与农耕精神的融合与发展。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主要内涵的南泥湾精神,不仅在新疆的军垦事业中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也成为军垦文化得以形成、逐步成熟和不断丰满的主要源泉。又有不畏艰险、勇于创造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部队优秀传统;雷厉风行、整体配合和高效快速的军人战斗作风;上行下效、行动果断的军队执行原则;集体劳动、互帮互学、亲如一家的兵营模式。这些精神信念、行为习惯和运作机制等,都成为军垦文化不同于其他区域性、行业性文化形态的显著特征,这些特征逐渐形成了今天的兵团精神——热爱祖国:兵团精神的灵魂,无私奉献:兵团精神的本色,艰苦创业:兵团精神的体现,开拓进取:兵团精神的追求。 军垦文化很好地传承了农耕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天人合一”。就以新疆建设兵团为例,当地的兵团与地方在开发土地的过程中,坚持应地制宜、合理利用各类生产资源,使全疆的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创造了奇迹般的“沙漠中的绿洲”。一直以来,不仅是千千万万农民在遵循这农耕文化的内涵:应时、取宜、守则、和谐。军垦也一样在遵从,因为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所尊崇的法则,更是中华农耕文化的核心精神理念。

军垦文化一直坚持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开拓、吃苦耐劳的优秀中华农耕精神。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期的屯垦戍边,不论是地理条件还是生活条件都极为艰苦恶劣,但是战士们以大无畏的精神及深深铸刻在灵魂里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农耕精神战天斗地,硬是开拓出了人类历史上的新天地,为我国的边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的国防安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军垦文化与精神也是一种文化软实力,在当今的国际社会,单纯的经济增长已经不再是衡量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的唯一指标,而今各国更加重视文化软实力的较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因此,继承与发扬军垦文化,不单是提升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借此精神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一步。 三、军垦文化是国防建设的基础思想 边疆就是一道防线,是一道大门,无论在哪个时期,国家的边疆安宁就意味着国家内地的繁荣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回望我国古代,周天子始分封诸国于四海,令其建国守边,以拱卫中央,遂使天下安定;汉唐设立西域都护府,屯田驻守,不仅成就了盛世,更使丝绸之路跨越了时空,延续至今;在屯田最为兴盛的清朝康熙时期,虽然闭关锁国,却依然开创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康乾盛世;时至新中国成立,党和国家依旧极其重视我国的边防建设。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在党的领导下,我们继承前人屯垦戍文化的优秀精髓,并融合新时期的发展理念逐渐形成了特有的新中国军垦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时强调:新形势下,兵团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使兵团真正成为安边固疆的稳定器、凝聚各族群众的大熔炉、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军垦文化就是为国防建设而服务的,新中国的军垦文化更是优于以往历朝历代的屯垦戍边文化,因为我们有更强的保家卫国的信念,更深切的繁荣富强的欲求,更长远的发展战略。农耕精神作为军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团结协作、共同奋斗、吃苦耐劳的核心精神为国防建设的信念确立了方向。 新中国的发展世界有目共睹。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得以快速且有序进行,带动了国内的经济发展,并且成功对抗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极力遏制企图,这与我国的边疆建设及军垦文化的积极学习与宣传的显著成效是分不开的。 努力传承和发扬军垦文化,深深扎根于我国国防建设第一线,屯城戍边,推动国家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做出贡献。 四、传承军垦文化是促进国家实现和巩固大一统的重要举措 军垦文化不仅仅是单纯的汉族农耕文化与军旅文化结合的产物,更重要是由于军垦文化主要产生发展于边疆地区,与当地的众多少数民族文化有更深的融合。 自西汉政府建立屯垦制度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战士留守在边疆屯戍,带来了不同的文化;而且,新疆地区是亚洲的腹地,一条“丝绸之路”联结着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北非,是多种文明的交汇处。借此独特的历史大背景,演变出来了军垦文化这一包容性极强的文化,在其不断的演进过程中,吸收当地的民族的先进的文化、技术,不断完善自身,形成更加丰富的军垦文化,更好地适应多民族的团结发展,推动民族融合与祖国统一。 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仍然是一个激荡着风云的时代,各种不安定的因素依旧威胁着我国的和平与统一。如一些支持分裂国家的极端分子,总是想方设法地破坏我国多民族的团结,妄想颠覆政权。面对着这些威胁,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下,兵团成立了胡杨河市,实现师市和一的管理体系,作为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担负着我们必须要加强防范意识,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危机意识、团结意识,努力保卫祖国的安全与维护祖国的统一。因此,我们有必要积极提倡军垦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因为它是全国人民团结统一、同甘共苦的象征,是团结各族人民的粘合剂,具有非凡的意义。 农耕文明的地域多样性、民族多元性、历史传承性和乡土民间性,不仅赋予中华文化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不断、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我们只有团结一心、步调一致,坚持民族团结的基本国策,坚持我们的理想信念,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五、结语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延续了几千年的军垦文化,在今天依旧焕发着它独特的魅力,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的国防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从“屯垦戍边”到“建城戍边”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央要求兵团加快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建设,并把城镇化作为首要任务和长远大计。今后,大力传承和发扬军垦文化的精神,既是军垦文化本身传承的需要,而且是文化戍边、文化兴疆的需要,我们需要将军垦文化的软实力转化为屯城戍边的强大动力,为新疆繁荣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