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身份证号码:41142119870320XXXX,河南民权 4768002身份证号码:41152119880912XXXX,河南罗山 464200
摘要:城中村的发展一方面是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同样重要的是人口素质和文化发展的问题。加强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切实了解社区居民文化基础和文化需求取向,继承和发展社区优良的传统文化习俗,发挥大学生和外来人口这些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的作用。并注意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共同探索和创新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关键词: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外来人口;文化需求
1 调研分析
在L街道党政领导和团委的大力支持下,笔者于2009年2-3月,通过采用访问、座谈、实地察看、抽样问卷、参加活动等方式方法,对街道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其中,发出当面访谈抽样调查问卷220份,调研对象为包括本地和外来人口的居民,回收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是90%;回收答卷中,本地人口所做的问卷共有72份,占36.4%,外地人口所做的问卷共有126份,占63.6%。
1.1 居民的文化基础教育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城中村”的本地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通过房屋出租、集体分红等获利又比较容易,所以他们普遍缺乏在文化和专业知识技能上进一步提高的愿望。L街道近年来一直开设村民素质教育课程,提高本地居民的素质。在调查到的72位本地居民中,共有36位(占50%)参与过村民素质教育课程,其中有49%的人认为参与村民素质教育课程对他的帮助非常大或比较大,31%的人认为帮助一般,20%的人认为帮助不大或没有什么帮助。在调查中显示,大部分的被访者还是保留一定程度上的“村民保守心理”,对于“L街道的文化活动都只是L街道本地人的活动”,有42%的人比较赞同这一说法,有31%的人不太赞同这一说法,有27%的人不赞同这一说法。这一定程度反映出村民素质教育课程所起的作用,只是还必须再进一步的加强。
1.2 居民的社区文化参与认同
调查显示:只有25%的居民在街道办举办的文娱活动中扮演参与者的角色,有40%的居民扮演观众的角色,但是却有25%的居民很少或几乎没有去关注过。38%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的社区的文化活动不丰富,有29%的居民认为太欠缺。有关文化站的使用,有21%的人表示经常去文化站活动,有27%的人表示很少去文化站活动,12%的人没有去过文化站。有关图书室的使用方面,有59%没有办理图书室的借阅证,有28%办理图书室借阅证,在办理图书室借阅证的人中,有45%的人经常或比较经常去图书室借书,7%的很少去借书,10%从不曾去借过书。有84%的人觉得图书室能够满足或一般能够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求,有10%的人觉得不是很能满足,有6%的人觉得不能满足。而在对社区文化建设现状的认同上,只有18%的居民认为L街现阶段的社区文化建设非常符合或很符合省特级文化站的称号,34%的居民认为一般符合,17%的居民认为不符合,25%的居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其获得省特级文化站这件事,这一方面由于其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强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省特级文化站的建设过程中忽略了调动广大居民的积极性。
2 加强“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对策
2.1 要高度关注“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
“城中村”在乡村-城市转型的过程中,村民的社会特征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从而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行为中处处留有乡村文化的烙印,一方面他们渴望享受城市文明,另一方面他们又对城市问题敬而远之,这种尴尬而困惑的境地使得他们成为亦乡亦城的“边缘人”。
“城中村”村民由于土地的丧失,在就业上被迫从农业向非农转移,但是一方面由于集体经济收益分配与土地、出租屋经济收益,使一些村民成为无业的食利阶层—“二世祖”。而一些村民由于文化水平与技能水平较低,则只能从事修理、搬运等服务或体力工作。另外,由于就业和传统观念的差别,村民无论在交往对象或范围上都极其有限,无法快速融入城市环境、分享城市文明。由此可见,村民的非正常收入、就业状况和社会文化特征决定了他们在被动城市化过程中很难在文化层面上快速城市化。所以,村民的文化素质是影响“城中村”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社区文化建设是形成人们社区意识的重要途径,通过社区文化的建设,可以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文明素养,培养居民的主体、平等、责任意识、公益观念和互助精神,也是维护社区社会稳定,促进社区建设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城中村”居民在满足对物质生产生活产品需求的同时,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如何满足广大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体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进行社区文化建设中极为重要的问题。
2.2 街道、居委在“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应发挥好指导与服务职能
社区文化是一种公共生活领域的文化,它的文化基础是社会公德是社会的整体利益,它与平等、权利、义务和正义等理念是联系在一起的。“城中村”的社区文化主要是植根于当地农村,原住居民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一套适应农村社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社区成员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对原社区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在城市化进程中,现代都市文化、外来文化与原住民文化不断发生碰撞、冲突、交流与融合,冲突中有融合,碰撞中产生交流。街道、居委必须坚持塑造现代文明居民这一城市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营造健康向上的“城中村”社区文化氛围,培育平等、参与、友爱、协作的社区文化价值理念,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通过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适合各种层次需要的文化活动,创造社区成员交往接触,增强其认同感,凝聚社区居民人心。另外,由于外来人口的不断迁入,使得“城中村”居住着许多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更需要关爱,他们比常人承受着更多的经济和精神压抑,政府也可以通过社区文化建设为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支持和心理抚慰。此外,在政府加快其职能转换的进程同时,政府也应该及时理顺社区自治组织居民委员会与城市基层政府派出机关——街道办事处的关系,明确两者之间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权责关系,这一点在城中村的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显得尤有急迫。
2.3 创新社区文化运作机制,活跃“城中村”社区文化
要改变过去那种完全通过政府自身来承办和推动社区文化活动的做法,充分依靠社区居民的力量来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可以建立各种社区文化活动组织机构,通过这些机构实现广大市民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自行组织、自行操作和自行管理。积极培育和建立社区中介组织和文化社团。在社区文化的建设中要大胆地引入市场机制,把可以市场化的文化行为相对一部分让给市场,挖掘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动力。通过市场化、产业化机制的有效运行,一方面可以解决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还可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使文化建设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区文化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支持,逐步使社区文化的发展走上自主性发展的新路。
随着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社区文化志愿者必将会成为未来社区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所以在当前的社区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发挥社区文化志愿者的队伍,培养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社区文化志愿者成员,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社区文化志愿者服务机制,使社区文化志愿者在一种规范、有效、科学的环境中进行工作。社区中的各个部门应为他们提供各种有利的条件和方便,以使社区文化志愿者的积极性得以更好的发挥,为社区建设出谋献策。
参考文献:
[1] 姚一民.城中村的管治问题研究-以广州为例[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 樊纲,武良成.城市化:一系列公共政策的集合[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3] 轩明飞.村(居)改制:城市化背景下的制度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