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合作与探究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0期   作者:张远宁
[导读] 在对美术进行学习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对学习方式的合理选择。
        摘要:在对美术进行学习的时候,最关键的就是对学习方式的合理选择。学习阶段对小组合作模式的采用,能够使学生的交流,意识以及学习等方面得到培养,帮助学生对未来社会的融入,使社会需求能够得以满足,与他人展开自己的合作,共同对问题进行解决。本文从合作探究的角度对初中美术欣赏课进行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合作探究
成功的合作学习,需要以学生特性为基础,对正确的合作方式进行选择,想要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美术欣赏课程中来,使效果能够达到最大化,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的充分准备。在学习阶段对小组合作形式的运用,需要具有针对性的进行组织,怎样通过合理的分组,以及适当的学习任务布置,使形式的合作效果能够达到最大化,是目前美术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需要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的合作与探究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化的小组学习,缺乏合作交流
         合作学习不仅仅只是对学生的简单分组,还需要从形式出发,对合作学习加以关注,在教学阶段对各种问题进行关注。在以小组合作进行学习的时候,尤其是刚建立的小组,组员之间缺少沟通交流,大多都采用了独立学习的方式,缺少与同学之间真正的讨论和合作,小组合作在这样的状态,其优势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各组内成员无法通过学习结果体现自身的真实水平。对其原因进行思考,主要由于长期竞争环境下的学生,还没有从意识体现出合作互助,学生还无法将所谓的“竞争者”转变为“合作者”,忽略了伙伴在学习阶段对自身的帮助。除此之外,教师在各组进行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缺乏及时的提醒和引导,有着极大的影响。
(二)学生缺乏参与度,导致两极化的学习结果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实现每一个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然而,学生美术学习越好,就能够获得越多的参与机会,在此类环境中的学习就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在小组学习过程中,会自觉的对其他学生提供帮助,在讨论阶段占据了主导地位,不断的发言;而美术学习较弱的学生由于缺乏了解,自然无法想向其他同学那样发表自身的见解,只能对他人进行学习,由他人对自身的思想进行指导,从能力发展方面来说,对艺术欣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此类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教师缺乏合理的分组形式,教学阶段缺乏教师适时对小组的指导,组内成员缺乏明确的分工,部分学生没有形成责任意识等等[1]。
(三)缺乏目标和形式的良好处理
         对教学组织所开展的形式选择,是为了使教学目标能够得以实现,使学生的思维在学习阶段能够得到尽可能的发散,对其进行总结,目前已经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对教学进行有效的组织,采用任意组织形式的采用,都需要从个性和特征方面,对学生进行充分的发展。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不仅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的技能加以掌握,从意识上体现出合作,并且,还能够对学生其他能力进行共同的发展。因此,需要在组内对平等互助的小组成员关系进行建立,使各组内成员通过任务的建立能够具有责任感,从整体上对学习阶段的小组合作效率进行保证,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形式上。


二、浅淡初中美术欣赏课的合作与探究
(一)通过对教师培训的加强,对其教育理念进行更新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要对以往学生所采用的美术学习形式加以改变,将传统由教师的讲解实现向学生自主学习的转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不仅需要具备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还需要对各学生存在的个性差异表示承认和尊重;由学生对整个教学进行主导,教师需要关注对自身角色的转换:在对小组合作进行分组的过程中,从小组合作的角度来说,对合理组织形式要选择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需要以“组内不同,组件相似”为首要原则,指的就是需要保证各成员在组内的不同性格特征,使组内学生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发挥。
         例如,教师对岭南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第2课“美术博览与拍卖”的教学,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毛泽东去安源》《全国山河一片红》、《浔阳遗韵》这三幅艺术作品和文物,首先对学生进行6个小组的划分,将《毛泽东去安源》的资料发放给1、2小组,将《全国山河一片红》资料发放给3、4小组,将《浔阳遗韵》的资料发放给5、6小组。展开分组讨论,学生通过对教师资料的阅读,与组内成员进行讨论,对教师的画面中的物体有哪些?作品背景是什么?作者蕴含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等问题进行回答。可以让各小组对思考题进行自主的选择,也可以就同一个问题多个小组展开讨论,也可以对多个问题进行讨论,还可以由小组之间进行交流,由学生对三组问题进行分配。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最终挑选一名组内成员进行结果汇报。学生通过这样的形式,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各组员的看法都能够得到表达,不同小组对同一问题的讨论,其优势通过汇报能够得以体现[2]。
(二)因材施教,合理搭配
         想要使小组合作模式能够得到有效的开展,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情境,在美术课堂中将一些作品和文物进行呈现,经过教师的引导,来提高各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教师要将教学活动的主体放在学生身上。教师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布置,能够使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更加生动、活泼,能够进行自由发展。不仅要给学生提供看的条件、还需要在想象、锻炼方面留给学生空间。因此,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进行合理的准备,如果有必要的话还可以联合学生一起开展。
         例如,教师可以以图片的形式对我国首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让学生进行欣赏,并进行合作探究。教师首先可以对《小蝌蚪找妈妈》的剧情进行介绍,带领学生一同进入“笔情墨趣”中,对水墨的乐趣尽情感受,然后,将笔和墨以及文房四宝的用法向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对水墨画的工具进行了解,通过教师对水墨画工具的图片展示,学生能够对点线面色的水墨特征进行体验。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水墨画尝试,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对毛笔的应用,在宣纸上进行描绘。对干枯涩等笔墨特征进行自主的体验,并且能够对中锋侧锋等基本用笔方式进行自主的发现。学生在组内以合作的形式,
(三)通过利用情境,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美术的教学当中,有效的实施小组之间合作的学习,首要做到,科学并合理搭配,还要建立起合作小组。在美术的教学当中,在小组之间的合作学习以后,首先,要让小组成员之间相互评价,并在这基础上,要让教师们结合整个的实验过程,对小组和小组成员之间的表现、和欣赏的结果,以及小组成员之间来进行更加客观的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深刻的意识到合作和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了解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使学生们在往后的合作和学习中会更加注意,这对提高美术性实验教学水平有了很大帮助[3]。
         例如,学生在完成教师所布置的水墨画后,教师需要对各组的作品进行评价,或是小组之间相互评价的形式,并由小组代表对本组的作品进行介绍,最终选出最为优秀的作品。
结束语:
         学生在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他人的帮助,合作中的互助,能够使自身得到提升。并且,还能够通过对材料的收集和拿捏,学习到新的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来说,采用合作的形式进行美术教学,能够使成效具有实质性。
参考文献:
[1]杨悦.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研究[J]. 文渊(中学版), 2019, 000(001):125.
[2]远代红. 浅谈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J].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1(17):16-16.
[3]许琰. 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探究[J]. 黑河学刊, 2012(12):15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