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0期   作者:黄小斐
[导读] 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均发生较大变化

         摘要:在新的发展时期,我国教育理念与教育模式均发生较大变化,为学生传授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的同时,着重强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性,体育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其综合素质的高度会直接影响到各项建设活动的开展,通过开展体育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磨炼学生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受各项因素的影响,学生尚未积极参与到体育教学中,难以实现预期的训练目标,选择最佳的途径提高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达到理想的训练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育;训练策略;创新能力
一、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创新的意义
(一)突出训练的人本特征
         创新高校体育训练方式,对体育训练目标、内容、方法、过程进行全面了解,将其作为基础实现高校体育训练的持续发展。从某种程度来看,高校体育训练方式的创新,能够起到升华体育训练目标的作用,使训练内容更加规整,优化训练过程健全训练管理模式。从目标层面进行分析,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高校体育训练的创新,对于高校体育训练所涉及到的内容要求进行重新排列,形成稳定有序的要素关系,满足高校体育训练的持续发展。
(二)把握训练的发展走向
         高校体育训练属于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不仅包含与创新相关的内容,还有创新物质层面的内容,创新制度、创新行为等内容均涵盖其中,属于相关内容的有机综合体。高校体育训练的创新范围、创新内容与创新水平,均能够在高校体育训练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难易程度体现出来。教师应对体育训练内容进行创新,明确当前的训练现状,重点关注与高校体育训练相关的内容,结合高校体育训练的内在要求,构建完善的策略机制与评价体系。
(三)增强高校体育竞争力
         创新高校体育训练的过程中,也是高校体育训练绩效化、高效化的展现过程,既能够保证高校体育训练所需要人财物资源的流动性,也能够帮助教师明确现阶段体育训练的优势和不足,机遇和挑战,选择最佳的高校体育训练方式,制定完善的机制与策略,推动高校体育训练的深入发展。另外,教师结合高校体育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措施,对高校体育训练创新的目标、方向、内容进行调整,从根本促进高校体育训练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高校体育训练中影响兴趣培养的因素
(一)体育训练观念落后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在开展体育训练活动时所采取的方式较为单一,再加上教学内容单调,相关因素的影响均会使高校以及学生忽略体育训练的重要性。加强学生的体育训练,既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能够使学生的课余生活十分丰富多彩。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体育训练并没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则会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于学习、逛街、社交活动等,因学生存在相关思想观念,直接降低参与体育训练的积极主动性。
(二)缺乏对体育的认知
         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全能型技术人才,是高校的主要任务。在开展相关活动时,不仅要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方面给予高度重视,还应提高学生的身体素养。因目前大部分学生与教师均缺乏对体育课程的认知,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积极性相对较低。另外,在我国各个高校中,尚未制定统一的标准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教师对于体育教学的认知有所欠缺,在开展体育训练时存在懈怠心理。

若教师无法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仅会影响到学生,还会影响到体育课程的开展。
(三)训练内容相对单一
         纵观目前高校所开展的体育训练情况,大部分教师习惯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尚未对教学内容与训练模式进行创新。另外,因缺乏恰当的体育专业教材,若体育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单一,必定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同时降低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若缺乏正确的教学方法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则难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因学生尚未意识到参与体育训练的重要性,教师习惯性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开展体育训练,均会降低最终的训练效果。
三、大学体育教育训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一)强化训练教育目标
         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满足今后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在高校体育训练中,应对体育训练的作用与教育目的进行强化,加深学生对体育训练的认知,并激发其学习兴趣。第一,教师应对体育训练的进行深入了解,并挖掘其真实价值与目的,在现代素质教育中,明确体育训练教学的重要地位。第二,将体育训练进行落实,考核体育训练的结果,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对体育训练设施进行完善,是顺利开展体育训练教学的基础,提供足够的物质保障之后满足学生的体育训练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机会,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训练的兴趣。高校应给予体育训练教学高度重视,明确开展体育训练的意义,加大力度在训练设施方面的投资,严格根据相关规定与实际的情况相互结合,对体育训练的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为每位学生提供参与体育训练的机会。借助各种各样的体育设施吸引学生注意力,学生在接触的过程中产生浓厚兴趣。
(三)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开展高校体育训练教学的过程中,应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鼓励,帮助学生树立参与的自信心,愿主动参与到训练过程中。在日常的体育训练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肯定,并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对学生进行鼓励发挥其特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学生出现失误或者错误时,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并对其中的不足尽心总结,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消除学生对体育训练的畏惧。
四、结语
         提升学生融入体育训练的主动性,是高校开展体育课程的主要目的,实现高校体育训练的教学效果。通常情况下,学生习惯性将体育活动当做体育训练的前提,教师为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会定期开展相关实践活动。纵观现阶段实际情况,缺乏对训练的认知、训练方式单一是影响学生参与兴趣的主要因素。教师应采取多元的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对体育训练的兴趣,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促进学生今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探索与实践——以江西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为例[A]. 张文涛,刘翠玲,章列成,罗林.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 2019
[2].协同创新理念下体育教育专业综合改革方案的设计与实践研究[A]. 王新坤,刘建.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 2015
[3].1996-2018年国内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现状、热点与前沿的可视化分析[A]. 郭朋朋,宋淑华,张滨.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 2019

作者简介:黄小斐(1990-02),男,汉族,籍贯:湖北宜城,当前职务:体育教师,当前职称:助教,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运动训练学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