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的运用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0期   作者:丁宁
[导读] 基于分析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的运用。主要通过密切关注学生的变化

         【摘要】基于分析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的运用。主要通过密切关注学生的变化;组织跳绳的竞赛活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三种途径,不断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实施鼓励,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跳绳运动的动力与热情,让学生感受到跳绳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从而增强跳绳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
         【关键词】         激励教学                  体育教学                  跳绳教学
         对于当下课改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已经将小学体育教学提升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跳绳作为一项参与度较高、难度较低的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不仅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还能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这就需要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运用激励教学,去激发学生的内在参与动机和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鼓励与引导下,展开有效性的跳绳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运动意识和能力,从而强化学生的体质,进一步保障体育跳绳教学的质量。
一、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运用的重要意义
         激励,就是激发与鼓励,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动机和行为,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目标而努力。因此,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教师运用激励教学,给予学生不断的鼓励,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让学生更加主动投入到跳绳活动之中,有效的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1】。并且,由于激励的形式很多,教师根据学生跳绳的实际情况,为学生给予适当的激励,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重视,还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索和创新能力,敢于尝试新鲜的跳绳方法,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与此同时,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教师合理的应用激励教学,能够带动起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甚至一些排斥跳绳运动学生,也会产生积极的参与兴趣,更利于调动学生的开展跳绳的主动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弹跳能力和平衡感,最终确保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有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高效性的体育跳绳教学。
二、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密切关注学生的变化
         由于传统的体育跳绳教学,只是教师简单的为学生传授跳绳的方法和技巧,并且让学生自由的活动,而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兼顾力度不够,导致学生的跳绳学习效果十分不理想。因此,在当前的跳绳教学中运用激励教学,教师就要彻底告别传统的教学理念,应与时俱进建立全新的教学观念,灵活的用激励手段来保障跳绳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
         所以,这就需要体育教学在跳绳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因自身的发展变化而产生的变化,能够从多个角度实现对学生的有效激励【2】。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提问,及时给与学生解答和指导,或者认真观察学生的跳绳方法和技巧,针对学生出错的地方给予纠正。

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状态关注,尤其是缺乏信心的学生,更加实施激励,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例如在讲解“交换脚跳绳”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先进行示范,再引导学生去模仿,此时教师从旁而学生加以指点,不断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实施鼓励,从而确保学生积极主动尝试,逐渐热爱上跳绳。
(二)组织跳绳的竞赛活动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所以在实际的体育跳绳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充分抓住学生的个性与心理,并且采取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的激励教学方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跳绳运动的兴趣和热情,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其中【3】。因此,体育教师可以组织跳绳的竞赛活动,将学生科学合理的划分两个小组,用竞赛来激励更多的学生踊跃参与体育跳绳运动,同时拟定好比赛的规则和获胜队伍给予的奖励,进一步激发起学生的斗志和内在动机,促使学生可以共同朝着获胜的目标而努力。从而,学生在竞赛活动之中,不仅点燃了体育跳绳教学的氛围,还确保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掌握相关的跳绳技巧,增强学生的跳绳能力和运动能力,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比如在“交换脚跳绳”时,教师可以设置多样化的比赛项目,首先从起点开始,每组的第一名学生开始左右脚交换跳绳,跳到20个后,第二名学生接力采取单双脚交换跳绳,同样20个,依次类推,率先完成的小组获胜,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语言表扬,并且对于失败的小组,教师也要加强激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两组学生,两两相对,在规定的30秒时间内,左右脚交换跳绳个数最多的学生为小组积一分,最后统计分数最高的小组获胜。从而,学生在跳绳竞赛活动之中,能够逐渐掌握摇绳的速度与起跳的节奏,锻炼学生的上下肢动作协调配合、动作连贯,更加深刻记忆交换脚跳绳的技巧。
(三)坚持因材施教原则
         由于小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所以体育教师在跳绳教学中,要始终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为学生实行个性化的教学。因此,体育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运动水平,明确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确保不损害学生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强跳绳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对于性格比较内向学生,教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激励,鼓励学生尝试与其他同学交流,积极参与到其他同学的跳绳活动之中。或者,对于跳绳水平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让跳绳能力较强的学生去指导,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意识。从而,每当学生完成跳绳项目时,教师给予学生的肯定与表扬,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跳绳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最终实现学生的全方面有效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的运用,能够调动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跳绳运动的动力与热情,增强跳绳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性。通过教师将激励性语言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与肯定,并且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和心理状态,不断给予学生鼓励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促使学生敢于大胆的尝试与创新,从而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掌握跳绳的技巧,最终促进学生的运动水平和身体素质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姜焕青. 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的激励教学策略运用探讨[J]. 科普童话·新课堂(下), 2019, 000(005):135.
【2】陈丽婷. 浅析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18, 000(041):48.
【3】代伟. 激励教学在小学体育跳绳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体育时空, 2018, 000(024):37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