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略读课教学应该让学生有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教师则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组织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去获取知识。这样,学生的自学能力才会得到提高。
关键词:略读课教学;教学实践;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我们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十册课文《景阳冈》时,我采用了“激发兴趣,自主探索,精讲引导,训练能力”的教法,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培养了自学能力。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在授课前,我对学生进行了谈话:“武松这个名字大家都很熟悉。你在什么地方看到或听到过他,他都做过那些事
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答道:“他打死了老虎,很勇敢。”又问:“武松是怎样打死老虎的?”这时,学生们则表现为不知从何谈起,你看我,我看你。于是,我接着说:“《景阳冈》一文就是具体地讲武松打虎的经过。让我们仔细阅读,认真思考,看作者是如何细致描写的。”简单几句谈话,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了兴趣。在学生初读课文,
掌握课文大致内容后,我巧设悬念提出问题:“课文哪些地
方描写武松在酒店喝酒?哪些地方描写武松打虎?从这些描写中,你觉得他是怎样的一个人?”这时,学生由原来的兴致勃勃进入了精读深思。从而点燃了思索探究之火,对文
章的理解也又一次升华。
二、自主探索,精讲引导
理解课文时,我紧扣主干删枝削叶,抓住重点段进行引
导,让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只做适当地点拨、疏通。
比如课文着重描写武松在酒店开怀畅饮后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的事,突出人物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性格。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脉络后,我提出问题:“课文是怎样细致地描写武松在酒店喝酒的,为什么这样写?哪些是地方描写武松打死猛虎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文章的重点、难点上,然后采用自由地读、划、讲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寻找答案,发表各自的见解。这样学生的阅读、理解、表达能力都得到训练。
对文章的难点,如“课文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一时难以完整地回答。我则透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词语的教学,运用换一换、比一比的方法解决。如描写武松打虎的动词:闪、按、提、抡……,让学生换成别的词语,看看有何不同。
从而使学生领悟到用词之妙,并懂得只有这样细致地描写,才能突岀人物豪放倔强、勇敢机智的性格,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三、调节反馈,训练能力
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反馈,并及时反馈,因势利导提高效率,提高自学能力。如阅读“喝酒”一节时,对“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细致?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学生有的说“‘拿起碗来一饮而尽’说明武松性格开朗、豪放”有的说:“‘从身边拿出钱来,叫道’说明武松慷慨”有的说:“‘再筛三碗’说明他酒量大”这样的理解基本上是对的,但思想感情没讲出来。因此我加以调节,告诉学生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作者的目的在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刻画人物的具体形象。
再如,学习“打虎”一段时,有学生问:“文章为什么要写老虎大吼一声,像半空中起了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了。”这些与写武松打虎无关甚至是相反的描写有什么用呢?我故意反问学生,有人说这是为了说明老虎很厉害有力气。我接着说:“这样厉害的老虎都被武松给打死了,说明什么”学生顿时恍然大悟。可见教学中教师的信息反馈尤为重要。
四、疑难之处,相机点拔
课堂上,有时学生的见解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这时我不直接把自己的见解讲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思考展开联想,使问题得到更深刻理解。如:在理解老虎进攻(一扑、一掀、一剪)时,为什么武松会相应地“三闪”时,一些学生理解为“躲避,怕被老虎伤害”,显然这样的理解对人物的思想境界没有挖出来。我联系上下文引导思考:“武松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说明什么?现在与老虎决斗是不是害怕?从而使学生明白武松这“三闪”是与老虎展开智斗,因为老虎伤人也不过这“三相”,与后文描写武赤手空拳打死猛虎一样,都反映人物机智,勇敢,武艺过人的特点。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探求知识,并不是让学生去乱碰瞎猜,必须教给恰当的方法,提示一些知识规律,适时地点拨引导,使探求有章可循,这样学得活、记得牢,能力也得到很好地训练与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