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教育部统编教材正式走进了天津市小学一年级新生的课堂。和以往教材相比,统编教材更加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和经典篇目,强调核心素养与能力提升。文言文以简短的叙事性文本为开端,逐渐上升到不仅有故事、还带有一定议论性的作品。低年级以诵读为主,中高年级开始理解意思。如何做好小学高年级文言文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议题。我认为,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学古文的一般流程是:导读入境,诵读感悟,释析要点,拓展运用。[1]
一、导读入境
小学生拿到一篇古文,眼前会出现诸多难题,即使到了高年级,首先面对的也是一种陌生感。如果教师事先做些准备,用学生熟悉的方式,进行铺垫,激发兴趣,那么学生后面的学习就会顺利很多。《古人谈读书》中引用了《论语》中三句话。《论语》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很多现在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句都不是孤零零的一句话,而是出现在一定的情境里的。以课文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为例,原文中是一段对话——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教材中没有整段引用应该是考虑到不给学生过重的负担,但教师在教学时可以以讲故事的形式补充这段对话的其他部分——
孔文子,原名孔圉,是卫国的一个大官,他去世后,卫国的国君赐予他‘文’的谥号。孔子的弟子子贡对此不服气,便问自己的老师孔子:“为什么孔文子被称作‘文’呢?”孔子便用这句话来回答他:“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这样的导读使久远的古文“活”了起来,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引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在后面的学习中也更会加深对这句话和这种学习态度的理解。
二、诵读感悟
教学古文要重视读,一则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读出韵味,得到启发。二则因为古文篇幅短小,句式整齐,节奏明快,音韵如歌,很适合朗读和背诵。清代学者刘大櫆说:“积字成句,积句成章,合而读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经过一字一句的吟诵,那抑扬顿挫的语调与音韵,那内涵隽永的情感,就自然而然地进入记忆,一生也不容易忘掉。[2]
“读”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音准句通。请学生借助课本上的注音
及工具书自己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读完后,教师可指名两到三位学生起来汇报读,发现亮点及时鼓励,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第二,读好停顿。《古人谈读书》一课中长句子较多,学生读起来可能有困难,此时教师可以范读,如“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读完让学生说说听出了什么。教师还要适时引导“根据意思停顿,停顿的时候要声断气不断。”防止生硬停顿影响古文的韵味。可以放手让伙伴互读,再指名读。第三,品悟诵读,吟出文韵。在这一部分中,首先需要学生借助课文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尝试理解透古文的意思。[3]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营造出氛围,带学生走入当时的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如前面提到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教师可以和学生分角色对话读。又如选自《曾国藩家书》的这一段:“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在学生读得音准句通,读好停顿,品悟文意之后,教师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曾国藩的成就,并引入一段曾国藩家族的资料,然后点出:这不仅是曾国藩读书学习的态度,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的集中展示。
紧接着利用多媒体播放文字及音乐,与学生合作读:
曾国藩说: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生)
曹操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师)
曾国藩说: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生)
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师)
曾国藩说: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生)
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师)
就这样,学生在情境朗读中深切感受到这有志,有识,有恒不仅是曾国藩的读书学习态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脉相承的美德,也是自己作为新时代的少年要继续传承的。再让学生配乐诵读课文中这一段,学生都读出了不一样的韵味。
三、释析要点。
初学文言文时,跳过一些难字,在教师的引导下猜出文章大意,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1]但古文中出现的常用语词和句式,还是需要教师重点讲述提醒的,不但因为这样的内容学生难以自读自悟,而且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感受文言文的语言,初步学习并积累一定的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先让学生质疑,小组讨论结合上下文语境猜测字词的意思,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解答,如“盖士人读书”中“盖”是用在句首的语气词;“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中“断”在这里是“一定、绝对”的意思。“河伯观海”的典故也要讲清楚,还可以播放相关动画辅助学生理解。将要点说清楚后,还要用诵读的方法巩固,加深印象。
四、拓展运用。
在阅读的基础上,一定要引导学生建构出自己的观点、感悟。在充分的诵读和理解后,请学生思考:课文的内容对自己有什么启发?学生先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教师再指名汇报,引导学生在辨析梳理中整理自我认知,形成自我判断,发展逻辑理性思维。
要学好文言文,不但要了解字义词义,关键还在于在于掌握常用的句式,获得文言文的语感。只有立足于运用,才能真正学好文言文。课程的最后安排《国际少年谈读书》小古文创编,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生兴致盎然,积极运用文言文。这样的学习促进了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4]
总之,古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内容,它与现代文阅读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在教学时,教师要遵循客观规律,创造轻松、自主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发现古文的精妙之处,学会阅读古文的方法,产生探索传统文化的兴趣,体会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5]
参考文献:
[1]朱煜.小学古文教学流程与策略初探[J].语文教学通讯(小学).2017.
[2]陆芳.读着读着就懂了[J]. 小学语文教师.2017.
[3]郑敏.小学古文教学策略的架构[J].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09.
[4]宋建飞.阅读古文经典 培养核心素养[J]. 小学语文教师.2018.
[5]刘春桂.小学古文教学五步骤[J].甘肃教育.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