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创意性思维的训练与培养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0期   作者:李开琦
[导读] 在现代化课程教学体系中,小学美术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艺术类课程

         摘要:在现代化课程教学体系中,小学美术课程是一门重要的艺术类课程,在传统教学方案中,美术教师主要是采取绘画技巧教学和美术图片鉴赏,很少培养学生的创意性思维,导致艺术课程培养体系的完整性匮乏。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于如何培养和训练小学生创意性思维,给出了相应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意性思维;培养
         相比于其它学科,在提高学生的素质方面,美术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生活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运用,对学生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进行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美术知识,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创意性思维的培养。使学生敢于大胆想象,将自己的想法充分表达出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小学美术教学质量。
         一、以兴趣为指导,将学生思维创造力充分激发出来
         随着不断改革的新课程标准,小学生往往具有较差的适应美术课程教学方法的能力。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意性思维,以真正提高美术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师应以学生兴趣为着眼点,不断开启美术思维创造的大门,使学生在兴趣的引领下,与美术教学新环境更好的适应。通过实施新颖的美术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跳跃。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学生只有具备创意性思维,并与自身的兴趣不断融合,在兴趣的引导下,才能促进自我创造力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我在空中飞》的教学过程中,应以兴趣为指导,围绕教学主题,启发学生们发散自身想象能力,对我在空中飞的场景充分想象。并在场景描绘中融入自身的兴趣,使所描绘的场景能对新颖的思维更好的展现,以此促进绘画层次的有效提升。为了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上更全面、更好的融入日常生活兴趣,教师可启发学生用口头表达的方式,展现自己对天空的向往,在通过绘画的形式,流露自己的想法。通过在美术中融入自己的兴趣,促进学生美术创造兴趣的有效提升。
         二、营造创意性观察环境,对学生生活观察创新思维进行培养
         作为一项艺术创作过程,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一种创意性观察氛围,着重培养学生的发散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应该在美术学科的不同教学阶段,给予学生们一定的观察空间,并对不同的新颖的创新题目进行命制,由此对学生发散思维进行锻炼。其次,在新型创新培养模式中,鼓励学生对生活用心观察、领悟和品味。通过对周边美好事物的认真观察,以开拓学生的观察视野,能不断发现美和创造美,进而在任何环境中,都能获取一定的发散思维和创新动力。例如,在《脚印的联想》的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想象力,通过联想自己生活中的脚印,以身边的环境为着眼点,对人和动物的脚印进行观察,通过区分人和动物的脚印。依次展开联想,以真正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不断促进自我的进步和提高。在不断的观察与绘画过程,学生还能对自身主动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增强创新思维体验,这样才能促进今后的学习和成长。


         三、采用开放性美术思维教学方法,不断打造开放性课堂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意性思维,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教师必须对现有的的教学格局进行优化,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强化教学力度。通过开放性美术思维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断打造开放性课堂,使学生对美术创新思维的认识从理论认知向实践经验转化。通过实施多样化的实践过程,以丰富自身的美术创造经验,并通过长期的实践,促进学生们的美术思维创造层次的不断提升。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创作天赋,更多的学生是欠缺天赋和艺术创作能力。为此,需要教师采取差异化的教学策略,耐心指导,使学生在稳定的教学环境中,逐步提升自己的美术创作能力。通过营造开放性课堂,促进学生创新适应能力的有效提升。比如,在《梦幻的城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开放性思维课堂模式的打造,实施相应的思维激励,以最大化的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教师应启发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城堡这一主题为着眼点,不限制学生任何美术想象,通过崭新的教学环境的打造,让学生对自身大脑创造潜力进行开发,并在新的环境中,更好的拓展创意性思维。
         四、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特征,对学生创意性思维进行启发诱导
         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是关键。小学生具有比较简单的想象内容,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集中想象的内容,有着更加明确的目的,并不断发展其概括性和复杂性。为此,教师应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对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进行锻炼,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特征也有所不同,由此决定了学生具有不同的创造能力。一、二年级的学生还没完全发展创造力,有着较多的简单的重复和模仿,为了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进行启发,教师就要围绕组合画面或添画可以形成的情节内容,进行多种再造现象。三、四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想象力,有着比较活跃的思想,这时老师就要有机的结合语言描述与形象,启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将学生再造想象力充分挖掘出来,并以具体形象绘画再现幻想。五、六年级的学生处于写实期,向现实生活中慢慢地回归,所以教师要引导他们密切观察生活,能通过绘画的形式,对现实生活进行再现,要有巧妙的构思,多样化的形象,富有变化的组合关系。这样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特征,对学生创意性思维进行启发诱导。
         结语:在新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美术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仅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绘画技巧,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意性思维,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美术鉴赏能力,由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浅谈当下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J]. 梁盼盼.  艺术科技. 2016(02)
[2]美术教学中的创新思维浅谈[J]. 韩冬梅.  中国校外教育. 2016(S1)
[3]新中国小学美术教育研究述评[J]. 吴丽梅.  美术教育研究. 2013(18)
[4]试论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J]. 杨克义.  才智. 2020(17)
[5]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J]. 李慧峰.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9(0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