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铭传爱国主义精神对后疫情期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借鉴意义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0期   作者: 江洋
[导读]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西乡人(今合肥市肥西县)。

         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号大潜山人,安徽合肥西乡人(今合肥市肥西县)。因其脸有麻点,行六,乡人称刘六麻子。光绪十年(公元一八八四年)以巡抚衔督办台湾军务,抗法保台,首任台湾巡抚,治台六年,功勋卓著,连横《台湾通史》赞曰:溯其功业,足于台湾不朽矣,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
         刘铭传出生于一个世代农耕家庭,时中华民族正遭受千年未有之变局,外有列强坚船利炮,大清国门户洞开;内有太平军,捻军等农民起义,清政府在风雨中飘摇。纵观刘铭传的一生:少有大志,青年有为,壮年军功,晚年保台治台,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是刘铭传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不论是其在早年扎寨自保,还是晚年保卫和建设台湾,刘铭传始终保持着对家乡的热爱(修谱、办书院、修庙、建祠、赈济乡民等)和对国家的忠贞不渝,保台治台更是将其爱国主义精神发挥到人生的至高点,即使在生命的最后岁月里“养可田园,每念中国大局,往往彻夜难眠,眦裂泣下”[1]忧国忧民之心至死不渝,爱国主义是贯穿于其整个人生道路的主旋律,正是基于此,在刘铭传逝世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皖台两地以多种形式来纪念他,刘六麻子保台湾的故事也在淮军故里广为流传,其保卫台湾的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近年来,皖台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日益紧密,自1985年“刘铭传首任台湾巡抚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安徽召开,安徽合肥每隔十年都会举办一次以刘铭传为主题的高规格学术研讨会,特别是2016年刘铭传学院在合肥(合肥师范学院)的成立,用生命保卫台湾的爱国将领刘铭传再一次走进青年学子,其在困境中迅速成长成才的经历对当下疫情期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其保家卫国的精神在青年学子中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一、自古英雄出少年—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的精神
         晚清时的合肥西乡位于合肥、六安、舒城三县的交界处,此处山多林密,交通闭塞、人烟稀少,老百姓生活极端困苦。少时刘铭传聪颖好学,六岁入私塾读书,师从族人刘盛藻,勤奋上进、吃苦耐劳,据传,年少的刘铭传有大志,曾在大潜山上振臂一呼,大丈夫生有爵死有谥,语惊众人。时合肥、六安、舒城三地食盐价格相差很大,贩卖私盐者甚众,虽说是这是违法的事情,由于该地特殊的地理位置,遇事三县官府多有推诿,使得该地区行政管理松弛,在生活难以为继的情况,很多人铤而走险参加了贩卖私盐的队伍,少年刘铭传也成为其中的一员。
         据载,合肥地区的私盐大都来源与几百里外寿县正阳关码头,因是私自贩卖,不能走官驿,更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大都昼伏夜行于乡间小道,偏远山村,深山老林。贩卖私盐所使用的工具也都是原始状态的肩挑手抬,徒步长途跋涉。因为一行人较多,且为了节约成本,他们大都长年风餐露宿,其艰苦的程度可想而知。少年刘铭传能在这支队伍中坚持下来其吃苦耐劳的精神可见一斑,正是这种行千里路读万卷书的历练,使得少年刘铭传快速成长,强壮其身体,锤炼其意识、胆识,宽广其胸怀,为其后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几百里路程,全靠徒步而行,沉重的货物,长途跋涉,无官道可走,昼伏夜行,所以贩卖私盐者往往都是一班人马,因往返时间较长且路途艰辛异常,故路途中不断会有人或是因为生病,或是体力不支,或是思想动摇,会不断有人离开这支队伍,当然一路上遇到客观的困难也是其最大的拦路虎,既道路难行、恶劣天气、自然环境等影响,又有官府盘查、土匪袭击等人为原因的影响,没有强健的身体、没有坚定的信念、没有共赴时艰的合作精神是很难在这支队伍中生存下来,刘铭传的团队合作精神在长期的江湖行走中逐渐形成。
二、敢于担当、勇于当担的时代精神
           1853年,太平军攻克安徽省城安庆,随后太平军在安徽境内的迅猛发展,清政府的经制军被太平军打的闻风丧胆,溃不成军。后安徽各地开始成立团练组织以此抵抗太平军的猛烈攻势,此时在京安徽籍官员吕贤基、李文安等纷纷回乡兴办团练组织(官团),同时清政府积极鼓励民间大户和地主等民间组织自办团练组织(民团),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合肥西乡团练组织逐渐兴起。
         一、自保自强,保家卫国。
         太平军攻克庐州之后,皖北的捻军势力也扩展到六安、巢县、寿州一带,散兵、游勇、土匪、民团等各种武装势力开始在皖中泛滥,老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人人自危,面对饥寒交迫的乡邻,面对日益残酷的社会状况,面对生存难以为继的现状,刘铭传勇敢的站了出来,临危受命保卫家园。在战斗中,刘铭传总是冲锋在前英勇无比,显示出其超强战斗力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据传在一次战斗中,刘铭传冲锋在先,战斗中火药不继,夫人程氏领人在寨中亲制火药,仍然赶不上用。敌方头目看刘铭传寨中枪炮不响,趁机用土炮猛轰,刘铭传中炮倒地。敌方头目以为刘铭传死了,大摇大摆来察看,不料刘铭传突然从硝烟中站起来,满身是血满、脸乌黑,像猛虎一样冲向敌方击毙头目,此役大胜。[2]战斗异常残酷,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刘铭传的哥哥和家人在战争中先后牺牲,在苦难面前,少年刘铭传没有被吓倒,反而在与困难的斗争中愈发坚定自己保卫家园的初衷,刘铭传的思想一次次保卫家园的战斗中发生了变化。国难当头,少有大志的他希望自己在保卫家园的同时更能为国效力,局势少有好转,当其他民团组织纷纷闭寨自保时,刘铭传毅然接收官府的指挥越境与强敌作战,其团练组织的性质也有民团向官团转变,刘铭传的保家思想也逐渐向卫国转变。据史料记载,刘铭传先后率率领其团练出境作战达几十次,战场地涉及六安、寿县,太湖,霍山等十多个县区。
         二、千里援沪,积极备战。
         1862年,淮军在安庆成军,此背景是大清国的东南门户—上海被太平军层层围困,亟待救援。此时,经历从保家到卫国思想转变的刘铭传毅然率众加入淮军,所部编为铭字营,目标直指援沪之战。从合肥西乡的团练组织到参加淮军,不可不谓是刘铭传人生发展重要转折。久经沙场的刘铭传,不可能不知道太平军对上海的围攻有着军事上的绝对优势,不可能不知道此去是凶多吉少,然在其长年的征战中,刘铭传早已将个人的安危置身度外,刘铭传需要施展他更多人生理想和抱负。援沪之战相比较其他淮军将领,刘铭传最大的特点是,非常积极主动备战,初到上海的刘铭传很快接受李鸿章的建议组建洋枪洋炮,练习洋操,并聘用洋员作为顾问,每次战斗刘铭传都勇猛无比,总是奋不顾身,立下赫赫战功。淮军初创于冷热兵器的交界期,淮从湘出而又最大区别于湘军的是,淮军所使用的武器逐渐由大刀长矛转变为洋枪洋炮,淮军将领中最早开始洋枪洋炮的便是刘铭传部,对战争有着切肤之痛的刘铭传,善于学习的刘铭传,区别于其他淮军诸将最显著的特征是其学习、接受洋枪洋炮。他首先在部队中采用洋枪洋炮、练洋操聘请洋教练(外国军官作顾问),1870年清政府为整顿军队,清政府认为:“刘铭传军营均练习洋枪队炮队,步伐整齐,号令严肃,”而令“各省咨取其教演章程照办,实事求是,变疲弱为精强”[3]。由此可见刘铭传援沪之战有显著与其他将领不同,积极主动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积极主动备战。
         正是刘铭传的骁勇善战和强烈的爱国意识,每逢国家外患之时,多召其赴难,同治九年的天津教案,光绪六年伊犁之争,光绪十年中法之战,
三、善于学习的精神
         淮军数十位营官将领中,刘铭传可谓是百战名将,铭军是淮军劲旅,从某种程度上,这种局面的形成皆与刘铭传的骁勇善战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说骁勇是与他早年生活历练有关,那么善战的核心就是刘铭传善于学习的精神,纵观刘铭传的一生,是一名功勋卓著的将领,但贯穿于沙场始终的是其边战边学、百学不厌的学习精神,这种难能可贵的学习精神,始终贯穿于刘铭传的一生。
1、勤奋好学,战学结合。
         淮军初创之时,皖中团练组织响应李鸿章的号召云集安庆开始集结训练。各营头领区别于湘军营官,大多是没有功名的普通农民,他们或来自于抗击太平军的民团,或是来自于地方的争强好斗者,或是来自乡间地方武装等。欲在战斗中取的胜利,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识显得尤为重要,一日,曾国藩在李鸿章的陪同下来到淮军大营考察诸位将领:所来淮军诸名人,有赌拳猜酒者,有倚案看书者,有放声高歌者,有默坐无言者。南窗一人,裸腹踞坐,左手持书,右手持酒,朗诵一篇,饮酒一盏,长啸绕座,还读我书,大有旁如无人之概。视其书,司马迁《史记》也。曾帅归语鸿章曰:诸人皆可立大功、任大事,将来成就最大者,南窗裸腹持酒人也。其人即淮军有名之刘铭传 [4] 由此可见,刘铭传很早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个学习精神从一开始就得到最好长官的认可。

每一场战争无不是生与死的考验,1863年,在攻打常州时,虽然头部受伤,仍坚持战斗,坚持不退,其刚猛彪悍之气可见一斑,他也很快成为淮军“诸将之冠”[5]即便是死里求生,刘铭传从未放弃对知识的学习,对文化的渴求,战争之外,他“静研中外得失”,主张变革,他认为:“中国不变西法,罢科举,火部案,速开西校、译西书以励人才,不出十年,事且不可为矣”[6]非常论断。纵观淮军众将领能在战争中出版诗集刘铭传是第一人,翁同龢非常欣赏刘铭传的诗作,称他是“此武臣中之名士也”[7],曾国藩为刘铭传的《大潜山房诗抄》作序,认为他的诗句有杜牧七律“以单行之气运于偶句之中的”风范。[8]刘铭传著有《刘壮肃公奏议》10卷,《大潜山房诗抄》1卷,《盘亭小录》1卷[9],能置身于千年未有之变局中,众多淮军将领中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学以致用,敢于创新。
         1880年,刘铭传上奏《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这是晚晴以来,第一份倡修铁路的专折,奏折全面阐述了清政府所面临的国内外形势,首次系统论述了修建铁路多国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此时,清政府正面临新疆边境诸多问题,外患正在逐步加大,此时的刘铭传,广交名士了解国外的形势,学习西方的知识,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认识观,开始思考国家的未来,可以说奏折饱含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对国家对未来的诸多思考,更是一位老将对国家忠贞不渝的大爱,(不处十年,事不可为),此举最可贵之处有三,一是善于学习的刘铭传,不是只会打仗,更善于学习,而且是学以致用,对铁路这个从未有过的事物大胆建议,二是在晚清腐朽落后的大背景下,提出如此建议着实需要巨大的勇气,这一点从后来的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中可以。三是
         1884年,刘铭传再次因边疆局势,上奏朝廷《遵筹海防讲求武备折》,用词恳切,感情真挚,系统阐述了中国近代海防体系建设,强调海防的重要性。相比较之前的筹建铁路,刘铭传非但没有因为之前的修建铁路专折被否二气馁,相反,刘铭传此次海防专折更加具体有造作性,刘铭传对海防和国家的安危的思考更加深入,具体提出十大措施来建设和巩固海防,强调建设海防需要注重轻重缓急。之所以在这个时候上奏如此之奏折与当时的环境有很大关系,中法战争爆发,战火从大清国的陆地版图很快转移到东南沿海,而此时东南沿海以及台湾的重要位置就凸显出来,如何阻止列强从海上而来,如何制定有效的防御措施,是刘铭传所迫切
         正是刘铭传的刚猛彪悍,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的思想,所以在短短的几年内,刘铭传便脱颖而出,从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从一介平民迅速从跃升为清代最高阶军官—直隶提督,不可谓年轻有为,正是其善于学习,坚持学习的精神,使其思想更加开放,。
        
四、用生命保卫台湾的精神
         1884年,中法战争一触即发,刘铭传奉命出山,不顾个人安危冒险渡台,在他眼里,朝廷就是国家,他是为国家而战,去了就要准备捐躯,就要有必死的决心,就要用自己的性命来保卫台湾。
         1、保卫台湾
         随着中法矛盾的加剧,中法战争的阴霾笼罩着大清国的上空,边疆危机再一次袭来,清政府紧急召集刘铭传进京议事,而此时,孤悬海外的台湾更是危机种种,相比较强大的法国海军,清政府海防捉襟见肘。在临危受命之时,刘铭传谢绝李鸿章帮办海军的挽留,以与台湾共存亡的坚定信念赴台,从应招进京领命,到风雨兼程赴台,用时  天。相比较,在鸦片战争中,有一位统帅叫奕经,在被任命为浙江方面的统帅,抵抗英军侵略,他从北京到杭州走了四个多月。[10]相比较刘铭传的速度是非常快的。而刘铭传从火速进京,从接受任命到雨夜赴台用了不到20天的时间,速度之快,态度之坚决都可见一斑,而此时赴台所面对的强大的法国海军,法国把全部的海军都集中在台湾海峡,所面临完全陌生防守阵地,所面前所未有的海战,正可谓与台湾共存亡,如果没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如果没有对必胜的信念,如果长年对中外时局的学习与了解,此时是万不敢轻言赴台的,更不敢与法人开战。从众多的史料研究中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刘铭传的台湾保卫战打的异常之艰辛,孤悬海外的台湾在被法军封锁了台湾海峡后,不论是从物质上的外援被切断,还是从心理上的被孤立,使得本来就防务力量脆弱的台湾,处境更加艰难。刘铭传凭借其优秀的军事才能,卓越的领导能力,因地制宜,积极备战,获得基隆首战胜利、又沪尾大捷,再坚持持久战等积极、正确的战略战术,很好地联合台湾军民取的有效的抗击法军的侵略,粉碎了法国侵略者“据地为质”战争图谋,这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一次反侵略战争的重要胜利,更是台湾保卫战的胜利。
         2、建设台湾
         中法战争之前,台海隶属于福建省,以原住民为主,农业生产落后,番民并未开化,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中法战争后,清政府鉴于台湾的特殊地理位置,设立台湾省,刘铭传任首任巡抚,刘铭传开始了在台湾的大刀阔斧的改革,很快台湾在刘铭传的领导下成为晚清洋务运动的样板省,作为全国的典范。据史料记载,刘铭传在台期间,夜以继日的工作,以极大的热情为台湾的近代化建设,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在台湾的省区规划、城市建设、边防建设、邮政、矿务、开山抚番、整顿吏治、开辟财源、推行新式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效,被一些史著誉为“台湾近代化事业的奠基人”。[11]刘铭传在台湾建设上一方面有着只争朝夕的实干家,另一方面更是有着远见卓识的战略家,他曾经登上基隆炮台,遥望东北的日本方向,激励部下说,我们再不抓紧建设好台湾,不出十年,就要成为对方的俘虏,真是这种忧国忧民之心,使得刘铭传在台7年完成了台湾近代化进程,他被誉为台湾近代化之父。然当刘铭传离开台湾之时,除了一副沉重的病区,什么也没有带走,他把自己的养廉银、赏银以及自己多年的积蓄,都捐献出来,帮助台湾修建西学堂、番学堂,希望台湾的青少年能够很好的接受教育,为台湾发展培养人才。这是何等高尚境界。我们常说:刘铭传一生事业最辉煌的顶点在台湾,这不仅仅表现在他的战功、他的政绩,而是他真正把自己的全部生命和精神追求与台湾融为一体,台湾就是他的家园,在他身上,爱祖国和爱台湾得到了高度的统一。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刘铭传生不逢时于一个多灾多难的年代,然勤奋好学的刘铭传凭借着自身不懈努力,勇敢地承担家庭、时代、国家所赋予的历史责任—保家卫国。善于学习,不怕牺牲,敢为人先,强烈爱国之心都在其保卫台湾、建设台湾中得到很好的诠释;作为当代大学生生逢其时,历史和社会都赋予我们最好的年代,最好的时机,我们更应该珍惜今天的大好光阴,善于学习,善于创新,敢于直面成长道路遇到艰难困苦,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目标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连,将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为我们前进道路上强大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折》,《刘铭传文集》第407页。
         [2]马琪著《刘铭传家族》第32页。
         [3]《分队扼要筹商大略情形折》,《刘铭传文集》,第9页。
         [4]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版,98 ?99页
         [5]《清史稿·刘铭传传》
         [6]《谟议略叙二》,《刘铭传文集》,第494页。
         [7]翁同龢:《翁文恭公日记》
         [8]《刘铭传文集》第405页。
         [9]马昌华、翁飞点校《刘铭传文集》,黄山书社1997年版。
         [10]戴逸:《抗法保台 功不可没—在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逝世一百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海峡两岸纪念刘铭传逝世一百周年论文集》
         [11]戴逸:《纪念保台建台先贤刘铭传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刘铭传与台湾建省》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