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经济研究现状与意义

发表时间:2020/8/27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第10期   作者:郝燕
[导读] 美学经济是基于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而新兴的一个研究视角

         摘要:美学经济是基于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而新兴的一个研究视角,主要探究审美因素在经济领域中的作为,以及对人类生活方式、社会发展、生态等诸方面的影响。文章从国内外研究状况入手,试图厘清美学经济研究从西方开始到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本土化研究的现有成果,以此来认清美学经济研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与意义。
         关键词:美学经济; 大审美经济; 审美消费

         一、美学经济概念的提出
         Aesthetic economy这个概念2001年由德国学者格尔诺特·伯梅(Gernot Bhme)提出,Aesthetic中文释义为“美的;美学的;审美的”。Aesthetic economy可以译作“美学经济”或“审美经济”。根据目前所涉文献,台湾学者通用“美学经济”大陆学者习惯使用“审美经济”。“审美经济”强调审美主体,而此类经济形态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自然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故而本文采用“美学经济”。
         格尔诺特·伯梅(Gernot Bhme)在《审美经济批判》一书中提出了“审美价值”,并将其定义为马克思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之外的第三种价值,伯梅认为审美价值是具有“升级价值”的(staging value),因为它是超越人类基本生理需求的新型价值。他认为,在人类文化推进的进程中,存在着两种技术,即“功用性技术”(useful technology)与“享受型技术”(enjoyable technology)。前者即马克思所说是对自然进行占有式开发工具,而后者起源于人类的好奇心并在皇家宫廷中得到发展。由此可知最早的美学经济代表,是奢侈品。奢侈品被描述为“意义丰富而效用较低的物品”在技术革新到一定程度,技术所带来的边际效用递减,漂亮的外表会比技术更新更有价值。在相同价格下,改进款型比增强功能更有价值。可见,它在产生之初就不是为了生产性需求,仅为了精神愉悦,极富创造性,不受行业规则与营利的约束。然而随着技术革命带动的生产力大发展使这种附着在物质资料之上的精神需求成为普遍需求,即对实用功利的东西本身增添了超功利的审美需求,导致新一轮的“消费升级”。敏锐的生产者捕捉到这种需求,由此审美因素逐渐渗透到经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美学价值由商品的附属价值逐渐转变为消费的直接对象,这标志着叶朗教授所声称的“大审美经济”的到来。
         消费者的需求随着经济发展在不断强化,从功能性的需求上升到体验感受上的心理满足。从最初的农业社会基本的生理需要到工业社会初期,靠占有物质产品数量来追求安全感,再到通过消费来满足情感上的渴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人们更加倾向于消费那些能与自我情感需求产生共鸣的商品。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认为“当消费发展到某一限度时,凌驾一切的兴趣也许是在于美感”。“人在劳动中发展了人的生命运动中自发地追求自由与和谐的一面,最后形成审美需要”“审美需要在本质上是人特有的一种精神享受的需要,表现为人对感官、情感、心理、精神的愉悦的追求。”“今天,现实的消费水平已经基本上为更高的精神、文化、审美方面的消费提供了基础,精神、文化、审美方面的需求日益成为消费主流,现代消费日趋审美化。人类消费已从生存型向着享受型、发展型快速转变,现代消费审美化已经在消费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这种审美消费属于精神层面的需求,普通的物质产品无法满足,需要在物质产品上附着精神性,即蕴涵深厚历史文化积淀或能够激起人类对宇宙、人生、社会等精神性的思考的产品,而美学经济提供了这样的产品,同时兼顾美感与功用的产品以及可以给人们带来多重感官享受的经济业态亦逐渐形成。
         二、美学经济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
         美国作家及文化批评家弗吉尼亚· 波斯特莱尔在《美学的经济Ⅱ:美国社会变迁的32个微型观察》。 从经济的视角探讨美学风格的本质,通过对时尚产业、房地产、政治现象、建筑设计、产品设计及不同领域观察入手探讨美与个人、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关系。
         大卫·罗伯兹在《只有幻象是神圣的:从文化工业到审美经济》中认为工业革命以来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审美化和商品化的过程,是文化工业向审美经济发展的过程,并提出文化商品的审美价值并非只是在美学经济时代才创造的。
         基思         尼格斯(KeithNegus)与大卫·罗伯兹研究视角相似,从文化与审美的角度切入。但不同的是,他在《身份与文化产业:审美经济的文化构形》中对社会文化在企业行为以及企业文化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探讨。他认为“企业、受众、艺术家的行为都受制于一个广大的文化语境;企业文化是基于特殊的、历史的文化价值、信念之上的。”
         美国约瑟夫·派恩(B.Joseph PineⅡ)与詹姆斯·吉尔摩(James H.Gilmore)在《体验经济》(The Experience Economy:Work Is Theater & Every Business a Stage)中提到体验经济与转型经济。当出售有形商品时,称为商品经济;当出售自己的活动时,称为服务经济;当出售一种氛围,或消费与自己在一起的时间时,称为体验经济;当购买和消费使人格提升的产品时,称为转型经济。体验经济与转型经济可以认为是审美经济兴起的表现。
         德国沃尔夫冈·弗里茨·豪格(Wolfgang Fritz Haug)在《商品美学批评——关注高科技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美学》中研究了当下信息科技背景下商品美学的变化,通过对大型广告活动、媒体的形态、特点内容来试图揭示商品美学表象下的经济内涵。
         (二)国内研究
         1.台湾学者研究
         台湾学者对于美学经济的研究是基于文化产业概念基础之上的。在面对工业化所带来的在文化领域缺乏个性与创意的、标准化、大众化的现状后,台湾学者进行反思与重构。他们试图用“本土化”应对“全球化”所带来的对“地域性”文化的削弱,遂融合创意重构文化产业最后转向“文化经济”,并引用美学视角分析经济与社会文化生活。即认为经济产业经历了文化工业——文化产业——文化经济——美学经济几个阶段。
         詹伟雄《美学的经济Ⅰ:台湾社会变迁的60个微型观察》,是在针对台湾十年经济停滞的现状,寻求出路的一种试探,希望为台湾社会和经济转型提供一种可能。詹伟雄认为美学已经成为影响当下经济生产的最大因素,其背后的深刻原因是从“集体制约的时代”转向“个体式的社会”。“美学经济本质上是个人主义的、感性的,美学经济背后是个人主义的激进化的趋势”。
         李仁芳认为“美学经济是以创意整合、生活美感为核心内容,向消费者提供深度体验与高品质美感的经济形式,在经济形态转型的认识上,台湾要从制造的‘苦力经济’过度到创新的‘欢愉经济’”。
         施百俊将美学经济产业分为三种:美感内容、美感加值以及美感体验服务产业。美感体验服务产业是为消费者提供具有感官享受的、具有美感价值的服务。凭借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整合美感、知识、技术、创意等要素,提供具有美感体验的外部环境,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情境和氛围。其中,评价服务的唯一指标是消费者的美感体验。
         陈文龙认为美学经济是新的经济形态,也是发展的大趋势。在中国(深圳)国际工业设计节的演讲中,他称现阶段中国经济形态是“农业市场、经济市场、美感时代”并存,如何迈向“美学经济”陈文龙认为有三个问题要考量:“第一要涉及创新、商品差异化方面,第二要突出创造美感风格,重视营销美感体验,第三要整合资源,使知识产生更加附加价值”。刘大和则更加强调“美感”“价值”和“故事”的重要性,将其浸润出感性的或人性化经验服务。
         黄颖捷将世界经济发展演进划分为七阶段“第一阶段:农业经济时代;第二阶段:工业经济时代;第三阶段:服务经济时代;第四阶段:体验经济时代;第五阶段:美学、娱乐知识经济时代,处于这一阶段时,流行精致设计的感官消费:产品只是道具,情景才是主角。所有的消费行为里,都有美感渗透其中;第六阶段:心灵改造经济时代;第七阶段:世界整合行政经济时代,联合国解体,世界经济共同迈向公平正义的均富”。
         2.大陆学者研究
         在审美经济学方向,凌继尧2006年首次提出了建构“审美经济学”的构想,并主持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经济审美化现状及对策研究”,并于2010年出版该项研究成果《经济审美化研究》。该书“通过全面考察我国经济审美化的区域分布和产业布局状况,从而对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中审美因素的实际介入程度做出判断,分析其主要特征与发展规律,从区域和产业两大主题入手,分别对我国经济审美化的总体状况(宏观)、地区和行业差异(中观),以及企业(围观)进行产品形象的审美塑造三个方面,展开调研以分析我国经济审美化的基本特征、运行规律。”本书建构了企业层面的美学诊断模型,通过四大要素对企业审美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即企业的信息能力、设计创新资源的投入产出能力、设计创新管理能力、设计创新成果的市场变现能力。
         在美学与消费方向,王昌忠2012年出版了《美学审视下的中国当今消费文化》该书主要探讨消费文化与审美,试图建立消费文化的美学建构。通过对当今消费文化的总体审美态势、公共消费的审美特质、节日与旅游消费以及文字消费的美学取向进行了阐述与分析。
         朱华林在《商品美学概论》中侧重消费心理与商品美学设计的研究,书中探讨了如何在交换过程中,通过商品的美学设计来引起旁观者拥有这些商品的欲望,并引致购买行为的发生。他认为消费者的感性认知一定会以某种感性的兴趣呈现,这成为商品设计或服务的驱动力。商品美学最终目的是人们的感官愉悦。
         在经济美学方向,傅守详《审美化生存——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象与哲学批判》中是从审美文化、消费经济角度深入对审美与大众文化方面做了深度的哲学思考与探究,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谷鹏飞在《西方经济美学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一文中是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论述与整理经济学的美,文中将四阶段划分为古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德性之美、近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德性之美与功利之美、现代经济美学思想的丰裕与幸福之美、当代经济美学思想的和谐与快乐之美。文中指出,经济美学是一门研究实用与审美、物质与精神结合的学科,这样,经济学的分析便在功利层面增加了审美体验等内容。
         在研究技术美学上,金易等的《实用美学———技术美学》是把技术美学应用于生产活动之中,范玉刚在《技术美学的哲学阐释》则是更加关注技术美学对于人性的关怀,并上升到了人类生存状态的审美化。
         在马克思经济美学研究方向上著作较丰富。李立男与朱成全2015年在《经济美学研究》一书中从经济学的价值美和经济学的工具美两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经济美学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刘方喜的《审美生产主义》是对消费时代马克思美学的经济哲学重构,侧重对“文化与经济交融”现象为重点分析对象。
         范正美《经济美学》着重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理论阐述了实用经济美学,将经济美学领域限定在与艺术审美相对立的实用审美范畴,并认为“人类生产与生活的动力来自于对美的追求。”“美是人类通过能动地改造世界,所产生的一种借助其创造的对象这面镜子,可以直观自身的观念,为人类所特有。”并将实用审美的对象综合列出分类系列图。
         在江虹、卓俏青的《均衡、演化与度———经济学研究范式演变的美学解读》一文中,通过对“均衡”与“演化”进行美学剖析,来分析古典美学和现代美学思想对经济学的指引,以及演化经济学对主流经济分析模式的超越,尝试以“中和美”中的“度”的思想来弥补西方“和谐美”二元对立指导的经济研究的不足。
         张品良的《经济美学》从价值规律、经济运行、企业形象、商品设计、劳动生产、市场营销、消费行为、经济主体、城市建设等方面与审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论述,并探讨了审美与经济相互关系的历史研究规律。                                  
         邓天杰1998年出版了《经济美学概说》,此书从产品设计美、产品加工美、商品营销美、广告美学、公关美学、消费美学、经济与生态建设美角度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述。
         张宇、张坤在光明日报2005年5月10日《大审美经济正悄然兴起》一文中将“大审美经济”定义为“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物质价值和一般服务为重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大力倡导推动实用与审美、产品与体验、物品与人品、现实与虚拟、生活与艺术、物质性价值与精神性价值、经济提供物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一切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审美互动与人格生成有机统一的经济”。
         (三)现状分析
        
          国内学者对美与经济方面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向:经济美学方向著作最多,主要是对马克思经济美学的研究,属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范畴,也有个别如傅守详从意识形态领域对大众审美做哲学范畴的深入研究;美学经济以台湾学者为众,他们的本意是试图以此来为台湾停滞的经济探寻出路;大审美经济,近年来大陆学者以叶朗等美学教授为首,他们试图拓宽美学研究范围,寻求美学研究新方向。其中,凌继尧第一个提出建构“审美经济学”学科,但是作为艺术学教授他的国家基金课题侧重实证研究经济审美化,他基于全国范围内制造业企业、设计咨询、设计教育和促进机构的样本完成其研究,在后期研究中侧重在企业产品设计创新方面,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凌继尧的经济审美化研究的问题包括:经济审美化的内在动因;与自主创新、提升技术要素的关系;对产品销售、市场占有率、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的影响;不同行业与地区的发展趋势与特点;对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作用;与国民幸福指数的关系;对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经济审美化过程中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相互影响;由此观之,凌继尧的经济审美化研究的是正在形成中的美学经济,是未完全化、成熟化的美学经济。相较而言,张宇、张坤所定义的大审美经济,更加接近于本文所指的狭义的美学经济。
         狭义的美学经济重在生活美感和创意,借助新兴技术或凭借新创理念向消费者提供深度体验与高品质的美感,侧重于激发消费者内心情怀与感触,以消费者愉悦与心理满足为目的来获取收益的新型产业。美学经济中,消费不仅是消费本身,更重要的是在消费中获得美或情感的体验。广义的美学经济指美学经济的宏观层面,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探寻审美因素在经济领域中如何作为,主要指给人类带来美感直觉体验而获利的经济现象与经济实体。另一方面探求审美因素对人类生活方式、社会发展、生态等诸方面的影响。涵盖面广,包括生态美、道德美、政治美等。美学经济的宏观概念接近于文章中所论“大审美经济”。
         三、美学经济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打破模块化学科界限,促使理论研究更加接近真实世界。
         一直以来,人们都把经济学理论与美学理论严格划分,直到体验经济在后现代社会中兴起之时,才发现:在实践中,审美与经济已融为一体。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纯粹理性人”假设之上的。芝加哥大学教授赛勒,因提出人类的经济行为是“有限理性”的、有“社会偏好且缺乏自我控制的”而获2017年经济学诺贝尔奖,这为美学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事实上,美学经济领域“有限理性与缺乏自我控制”的经济行为表现尤其如此。其实,早在2002年诺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就将心理学分析方法与经济学研究融合在一起,他发现了人类决策的不确定性以及某些公理性经济理论假设在实践中的偏差。塞勒即是在丹尼尔·卡纳曼心理经济学这个边缘交叉领域继续研究所做出的成果,可见传统模块化的学科建制已经不能适应日趋复杂的现实经济,专业细化与学科汇流已成趋势,经济理论也以更加接近真实世界人类行为的研究姿态出现。
         2.实现美学话语的转型、经济学数学化的纠偏。
         由于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主要运用严格的逻辑推理进行分析,忽视因美学与风格这种感性消费所带来的的经济价值。同时,美学是哲学的一个二级学科,生僻难懂且脱离日常生活,一直如阳春白雪般存在,较少被关注。美学经济因是多学科交叉,跨美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门类,恰可弥合彼此间的缺陷,促使理论研究以更加接近真实世界、更加为人所接受的形态出现,故而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当然从学科生命上来讲,伴随当代经济生活而来的美学话语的转型,它亦是应对“艺术终结论”“哲学已死”等论断而重获新生的必然趋势。
         (二)实践意义
         1.推动绿色发展新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
         美学经济是基于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而新兴的一个研究视角,主要探究审美因素在经济领域中的作为,以及对人类生活方式、社会发展、生态等诸方面的影响。换言之,是人类以自察的精神观照整个经济发展,以及发展带来的生态、社会等相关领域的问题,以达到和谐、平衡、健康的状态。这也是实现当下供给侧结构改革、产业优化升级的另一条思路。过去经济发展侧重投入与产出的利润比,然而美学经济是以人的体验与感受为着重点,尊重个体的美感话语权,凡人所触所及、所观所感皆需怡人怡心。通过营造与提供全方位立体化全息式的美感环境和服务,来解决经济发展带来的问题,以实现“人诗意的栖居”。
         2.促发人精神层面的觉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从出生起就离不开经济行为,人们通过经济行为除了解决生存问题以外,还需要追求自由、快乐和幸福,这才是人活着的本质目标。山西工商学院开设的美学经济课程,是面向全校的美育类公共选修课程,以专题形式探讨美与经济的关系。试图在情感层面,启发学生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丰富学生情感层次,使学生在感知层面更加饱满与细腻。在理性层面,使学生对美有独特而清醒的认知,在审美的理性层次上有所提升。并通过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发现、探索与创新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了解美在经济领域的作为,增强市场敏感度、把握审美风潮、明晰美学经济运行规律。由于本课程属于多学科交叉性质,跨美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艺术学等学科门类,对于学生突破学科界限去理解与认知事物本原大有裨益,同时促进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审美观察力与感受力等多种能力的培养。美是人类的终极关怀,它的根本指向是人的发展,通过本课程,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达到感性与理性、个人与社会相互协调而和谐,使受教育者能够内心丰满、人格完整,有更加优雅的生活旨趣,继而涵养性灵、感染与熏陶出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全人格发展,最终实现品味高雅的诗性人生。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波斯特莱尔.美学的经济——美国社会变迁的32个微型观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2]    詹伟雄.美学的经济——台湾社会变迁的60个微型观察[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3]约瑟夫·派恩 詹姆斯·吉尔摩著 毕崇毅译.体验经济[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4]詹姆斯·特威切尔.狂欢一场[M].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2001.
[5]范正美.经济美学[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6]凌继尧.经济审美化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
[7]金宣我.美学经济力[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8]施百俊.美学经济密码[M].台湾:商周出版社,2009.
[9]傅守祥.审美化生存-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想象与哲学批判[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10]王昌忠.美学审视下的中国当今消费文化[M].上海:漓江出版社,2012.
[11]刘方喜.审美生产主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12]李立男 朱成全.经济美学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5.
[13]范正美.经济美学[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4.
[14]邓天杰.经济美学概说[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
[15]张品良.经济美学[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16]李立男.经济美学辨[J].经济师,2013.7.
[17]李思屈.审美经济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特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8).
[18]季欣.关于建构审美经济学的设想——凌继尧先生访谈录[J].东南大学学报,2006(3).
[19]季欣.寻踪美学世界的天光云影——凌继尧学术研究评介[J].民族艺术,2014.1.
[20]吕宁.浅析美学经济[J].商业时代,2005.7.
[21]王旭晓.现代消费审美化与美学在经济领域的作为[J].河北学刊,2010.3.
[22]苏丽丽.美学经济:台湾传统艺术产业活化之鉴——以明华园歌仔戏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2014.2.
[23]邱晔.休闲农业中的美感资源与美感体验分析——基于美学经济的视角[J].中国农村观察,2016.1.
[24]白艳霞.《经济审美化研究》在当代中国美学研究中的价值与意义[J].艺术百家,2011.3.
[25]许婷、张莉.奢侈品品牌塑造和营销中的美学经济[J].企业研究,2012.9.
[26]刘小新.美学经济与创意产业:台湾观点述评[J].亚太经济,2010(5).
[27]范周.文化产业场域中的审美经济突破[J].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2009.8.
基金项目:
2018年全国职业教育科研规划项目“校园文化建设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研究与实践” (2018QZJ041)
    作者简介:
                                    郝燕(1986.6—),女,汉族,籍贯:山西太原,山西工商学院,硕士, 研究方向:美学  道德哲学
邮寄地址:山西省太原市 郝燕(收),电话:1580341026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